液晶顯示技術曾經非常的犀利,是時代的寵兒,20世紀90年代一直到如今,可以說液晶顯示技術一直是業界的潮流,上游廠商積極的研發,經銷商不停的拿貨,消費者也都渴望有一臺超薄的顯示器,替代自己案頭那碩大的CRT顯示器,曾經購買一臺液晶顯示器,可以贈送硬盤,耳麥,手表等多種多樣的小件,如今經銷商已經無力發起什么“贈品攻勢”了。
液晶顯示器大賣特賣的“美景”一去不返,21世紀的是第一個十年已經過去,液晶顯示器的普及程度已經非常之高,但是技術革新卻并沒有跟得上去,很多廠商只能在外觀設計和屏幕尺寸上做文章,這難以激起消費者更換顯示器的熱情。尤其過了2010年之后,顯示器的價格直線下滑,如今24英寸的顯示器799元,27英寸的顯示器1399元,價格一再創造新低。
那么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可以才技術和渠道兩方面去看,關于渠道的方面,談的人比較的多,電商的快速發展,的確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價格透明使得顯示器難以形成價格保護,所以只能靠低價來博取銷量。其實這并不是本質,渠道為什么會一再用價格博銷量,明知道是飲鴆止渴卻不得不為呢?說到根本還是技術創新無力,產品沒有差異化,大家拿出來的產品都是一樣的,自然沒有能力去和消費者議價。那么廠商為何不去革新技術呢?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市場的結構和液晶技術的本質來看,這樣才能真正的理解為什么液晶顯示技術這幾年沒有能力去革新。
市場結構限制顯示器廠商創新
首先我們來看液晶顯示器的市場結構,首先目前的市面,有不少的廠商都沒有生產液晶面板的能力,不管是TN面板,還是IPS亦或者VA面板,都只能由臺灣和韓國等面板廠商來提供,比如臺灣的友達和韓國的三星以及LG,雖然內地也有不少面板廠商,但是在世代線以及質量和規模上,都難以和上述的企業比擬,所以即便是蘋果這樣的企業,面板部分也只能依賴日本、臺灣以及韓國的面板廠商。
顯示器廠商無論是主要精力放在消費級別的AOC、HKC,還是主做高端市場的藝卓,都只能采購面板,其角色更多是類似“組裝”,因此這些廠商是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去革新顯示器的技術的,當然他們也有自己的技術積累,比如藝卓就在驅動方面積累的不少的驚艷,所謂“低端看面板,高端看驅動”就是這樣意思,一款顯示器效果的優劣,和驅動有很大的關系。
既然顯示器廠商們沒有能力去革新市場,那么類似LG以及三星等面板廠商,為什么也遲遲拿不出犀利的改進方案呢?他們占據了面板市場的很大份額,加上研發能力非常的強悍,盈利也不錯,按說是可以優化現有的顯示技術的,但是近幾年也沒有對液晶顯示技術進行大的改革,這就要從液晶顯示技術的本質來看了。
面板廠商面臨OLED的壓力
液晶顯示技術的本質是利用液晶分子的開關來控制光線成像,從這個簡單的定義可以看出,液晶顯示技術優化的方向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就是背光的模塊,第二則是液晶分子的排列方面。背光的部分,相信熟悉顯示器的朋友都知道,背光模塊已經從過去的CCFL轉換到目前的LED背光模塊,而LED已經是目前最先進的發光技術之一了,使用壽命足夠的長,也非常的節能,還可以提升顯示器的色域,廠商沒有能力再去更新背光模塊了。當然更先進的發光技術也是有的,比如激光,但是其成本高昂,并且也難以解決激光點狀發射的弊端,無法適應顯示器的平面效果。
而液晶分子排列的方面,目前優化的空間也不大,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因為目前的方案已經經過了大幅的優化,從TN面板到VA面板,再到IPS面板,最開始液晶顯示器視角狹窄的弊端得到了大幅的改善,如今可以到178°/178°,沒有改進的空間了,此外通過不斷優化液晶的排列,如今液晶顯示器的反應速遞,對比度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端,短時間難有較大的提高了。另一個原因就是OLED的快速發展,也是使得面板廠商不能將較大的精力放在液晶顯示技術之上。
OLED對液晶顯示技術造成的壓力非常的大,曾經液晶顯示技術來臨時,索尼堅守CRT技術,松下獨辟蹊徑研究等離子技術,可以說這兩家廠商研發的技術都是很有優勢,但是都敗在了液晶普及的大風暴之上。有了前車之鑒,OLED普及風暴快來臨的時候,哪一個有面板研發能力的廠商都會去主攻O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