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市場不行,則必須拓展海外市場:作為擁有1.2億臺彩電產能的國內彩電產業,走出去是必然的選擇。
例如,海外業務一直比較弱的創維2011財年,其彩電產品的海外市場銷售額達到16.19億港元,同比上升52.7%,其中平板電視出貨量則大幅上升125.5%。
另據數據顯示,2010年國內彩電業銷量最大的TCL不過全球排名第10位。而在2011年則飆升到了第七位。截止2012年最新數據更是顯示,一季度TCL排名再度上升至全球第五位,全球市場占有率從2011年的4.9%上升至5.6%。因此,TCL多媒體宣布上調LCD電視年度銷量目標,由年初的1380萬臺上調至1520萬臺——出口份額占總銷量可能達七成以上。緊隨其后的海信,上半年出口數據亮眼,銷售額同比增長 61.4%,銷售量同比增長 46.9%,并準備打入日本這個傳統彩電強國市場。海信目前全球彩電銷量排名僅次于TCL為第六位。海信預計,2012年海外市場占其總銷售額的3成以上。
在快速增長的出口數據面前,國內彩電企業去不得不面對,自主品牌比例低、高端產品比例低、以及出目的地自身經濟穩健性存疑等問題。
在國內品牌彩電企業的出口產品中,海信自主品牌比例算比較高的,但是也不過才六成而已。其還有四成產品是靠貼牌子出口:與之對比,日韓等國彩電企業的產品主要以自主品牌出口,甚至索尼等品牌企業的出口產品之中,大部分來自于其它代工企業制造的產品。這種出口產品制造格局的差異,使得在整個出口市場中,實際上國內品牌處于利潤較低、風險較高的環節。“從短期利益看,OEM會讓銷量有較快增長,但這只是手段,不是落腳點”,海信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研究認為,同屬品牌企業,國內品牌彩電商給外資品牌代工是沒有長遠出路的:因為二者從在根本的競爭性。
另一方面,再出口產品的結構中,國內品牌彩電企業也缺乏高端產品。例如,海信進入日本市場的產品,不得不采用低價格的策略,產品價格低于日本本土品牌同類產品四成之多。此外,雖然TCL上半年彩電銷量猛增六成多,在高端的LED產品上,上半年TCL整體LED電視銷量增長更是達到214.9%,但是其LED產品的占比依然只有66.5%——這與三星等提出的2012年年初就開始規模淘汰非LED產品的產品結構還有很大差距。事實上,國內品牌海外市場的突進,不得不依靠價格低廉的特點。國內彩電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結構呈現出低層次、低利潤的缺陷,并嚴重影響國內彩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持續成長。
第三,國內彩電企業目前雖然在歐美市場也有突破,同時也在積極進入日本市場,但是其主要市場依然對政治經濟形勢不慎穩定的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場以來嚴重。尤其是中東市場,去年從利比亞戰爭到埃及巨變,還有敘利亞問題、伊朗問題的困擾。政經因素也是導致韓國和日本企業在這些地區市場行動謹慎的原因。雖然國內品牌牢牢占據這些市場的主動地位,但是市場持久性,甚至已售產品的按時回款都不同程度從在風險。
綜合研究表明,國內彩電品牌平板產品近年來海外市場的突破,很大程度上與區域性市場調整、平板價格持續走低、以及日系彩電業的低迷有關系,而非全部來自于國內彩電企業自身實力的增長。同時,隨著國內面板企業和彩電企業的“后段模組”以及整機產能的提升,國內彩電產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急迫性卻在增長。這與全球彩電消費業受金融危機影響持續低迷和增長乏力形成了一定沖突,成為彩電企業海外市場拓展的又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