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繼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之后,電影史第三次革命性技術更新的3D電影,在迅速壯大隊伍的過程中,也讓觀眾感到困擾。經常出現的“頭昏眼花”“看不清”等不良觀影體驗,總讓人“眼傷”。今年六一檔期中,2D電影《白雪公主之魔鏡魔鏡》擊敗同期上映的3部3D電影,位列8部新上映電影票房榜首,也從側面反映了3D電影目前因為存在眾多問題,還沒有真正成為觀眾的首選。
3D難以“玩”好
3D教父詹姆斯·卡梅隆曾經竭力反對將2D電影轉制成3D,并稱其為“偽3D”。很多觀眾不明白戴上眼鏡顯得很立體的畫面,為何是“偽3D”?在《泰坦尼克號》轉制3D后,那段水下機器人進入船艙的過程就仿佛讓觀眾化身為機器人,逐步探索沉入水底多年的船艙。這段鏡頭很好地說明了,通過3D技術,觀眾可以享受到身臨其境的空間感覺。要知道,卡梅隆為此花費了大量精力,補了很多鏡頭,這對大部分轉制3D電影而言,根本無法做到。
3D電影因為添加了空間概念,所以對導演和攝影師而言,就是一次技術革命。習慣于在二維平面里構思畫面的老套路,立即改變還真不容易。關于這點,無論好萊塢還是國產片,都有不少失敗的例子。畢竟像馬丁·斯科塞斯這樣首次拍攝3D電影,就能表現出如此空間掌控能力的導演,放眼全球,也為數不多。因此純從欣賞3D效果而言,《雨果》具有教科書般的示范意義。
色彩鮮亮為要
除了拍攝的思路和水平外,服裝、場景也很關鍵。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戴上3D眼鏡會損失掉部分光線,因此,為避免畫面灰暗,所以要對服裝、背景的選擇特別講究些。如今拍3D電影,除了劇情無法回避,否則應盡量減少夜戲。另外,在服裝和場景的選擇上,都以顏色鮮亮為主。六一上映的3D動畫片《超娃戰士之威武教官》,撇開它的人物造型和故事情節上的硬傷不談,人物服裝大量用綠色,場景則多處用灰色,讓很多觀眾看得“頭昏眼花”。一些家長抱怨“要搞壞孩子的視力了”。
不能“偷工減料”
當然,再怎么精心拍攝的3D電影,還得過影院這一關。3D電影放映機上的燈泡即便是國產的也要幾千元一個,而額定使用壽命卻只有幾百小時而已。有聰明的放映員發現,通過調節電阻的方式調低燈泡的亮度,可以延長燈泡使用壽命,從此這成了影院業內節約成本的公開秘密。亮度調低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觀眾的觀影效果不佳。戴上3D眼鏡,本就已經讓能夠進入眼睛的光線受損,再加上亮度調低,導致很多觀眾抱怨“3D電影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是灰乎乎的一片,看不清”。
另外,據記者了解,各家影院的銀幕質量參差不齊,對光線的增益率也高低不同。放映3D電影時,其觀影效果也會產生很大差別。
期待技術飛躍
事實上,解決3D電影容易引發部分觀眾眼睛疲勞的新技術已經誕生。記者了解到,將電影每秒放映的畫面由24幀升級到48幀,其影像效果就能得到大大提高,類似拖尾等現象就會基本消除,也能有效舒緩眼睛疲勞。《魔戒》導演彼得·杰克遜已經在其新片中運用該技術。由于數字攝影技術的運用,運用新技術的成本將遠低于膠片時代,相信不久的將來,“每秒24幀畫面”的電影鐵律將被打破,而3D電影也能克服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