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重慶77億大單似乎成為2011年安防市場的重頭戲,預計2012年底監控探頭將達到50萬個;無獨有偶,濟南城市安防建設似乎也開始打起了"數量牌":據濟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技防辦主任潘江東介紹,"濟南警方和社會各界在公共部位、重點監控區域等處安裝的攝像頭目前已經達到了13萬個左右。似乎,在二線城市看來,打造無死角監控成為該城市安防建設的發展特點,但是與一線城市不同的是,目前對于"過多"的電子眼,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特別是一些在公共場合私裝監控探頭的用戶來說,極大影響了其他市民的正常生活,對此法律上仍然存在一定空白。
發展以實用化為主的監控
與一線城市不同的是,二線城市監控產品更貼近民用化。千元的監控系統、夜視距離可達150m的紅外監控產品、具有人臉識別的門禁系統…盡管這些設備中并沒有融合高新技術,但是它們卻被廣泛應用于這些城市中,以最貼近民用化的方式服務于社會。價格、清晰、實用是二線城市監控設備的代名詞。高清監控是安防市場發展的必然方向,穩步發展才是應道理。
三線城市安防:人防+物防
基于城市人口密度的特殊化原則,大量的監控探頭不是該地區的首選方案,因此人防+技防方式成為最大的安防措施。在城市繁華地區、重要路段加強監控探頭和人防,而一些較為偏僻監控探頭仍處于空白。而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就是,部分監控系統由于缺乏專業的人員管理,部分小區監控似乎成了擺設。似乎在安全防范意識和監控技術手段來說,三線城市安防建設需要向"前輩們"好好學習。
個人防范意識終于監控設備 城市監控大于民用監控
三線城市安防水平相對落后,因此視頻監控系統覆蓋率也并不高。特別是在西部欠發達地區,城市道路監控、校園監控成為其發展的首要領域,而對于小區、民用化監控來說,是安防意識的問題,導致該市場出現較為尷尬的局面。雖然城市安防建設能夠提供市民的安全感,但是切身保護市民安全的還需從自身意識出發。
三線城市安防并非沒有技術,智能交通、公安聯網監控、視頻監控報警聯動等成為一大特色,以更多的機械化設備提升安全水平,以基礎工程服務百姓生活。不能要求三線城市安防監控與前者相比,普及的過程卻十分重要。
綜上所述,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各個城市安防建設發展水平出現較大的差異,無論是從技術、市場推廣、應用領域還是從人防意識來看,地域性的差異必將會導致安防建設的差異。如果視頻監控系統好比一個人,那么他服務的是三個不同的用戶,多樣化的方式為城市安防建設做出不同的服務,城市安防建設因地制宜,城市監控發展也許"大手"牽"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