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從1995年誕生出的第一臺網絡攝像機算起,到今年網絡監控攝像機已經走過了將近17個年頭。如今,它已經從一個初出茅廬的"準接班人",日漸成為了當前市場的主流模式。
相對于傳統的閉路電視系統,網絡視頻監控系統則能夠很好的省去同軸電纜,以及龐大視頻分配器的束縛,輕松完成同時對多路視頻監控畫面進行觀測的任務。在信號的傳送過程中,借助網絡資源技術很好降低了設備運行的成本,以及監控范圍的靈活,控制的便利等,都是傳統的閉路電視系統難以匹敵的優勢。
在監控終端上,網絡攝像機相對于傳統監控系統對PC的要求變得少了很多。只要一般的普通配置,無需過多的軟件維護,無需繁重的機房支持,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監控工作,甚至還能很好的避免死機或者重啟造成的視頻空缺。這些都是基于PC的數字監控系統無法比擬的。
除此之外,在網絡監控設備的實用性,整合性,安裝性,遠程性和可擴展能力方面,都有著非常突出的表現。
網絡攝像機發展遇瓶頸
但是,就是這么一款早就被預言"未來監控主流系統"的監控模式,盡管有著比傳統監控設備更加明顯的技術優勢,卻在發展中遠沒有人們預先想象的那樣迅速。盡管在市場的收入份額上,網絡攝像機幾乎與模擬設備持平。但是在市場占有率上,雙方的比例卻遠沒有像份額那樣樂觀。那么,到底是哪個環節成為了網絡攝像機在發展之路上的羈絆了呢?
網絡帶寬的限制
作為網絡攝像機,網絡本身的狀況與網絡攝像機的成像效果肯定是休戚相關的。縱觀諸多網絡基礎環境對于網絡設備的影響,比如網絡監控系統是否依靠新建網絡?還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擴建?而原有的網絡條件是否能滿足網絡監控的需求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內容。
當前,網絡環境的不足是當前網絡監控視頻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盡管當前的IP攝像機已經開始廣泛運用H.264壓縮、動態碼流等數據流量壓縮技術,但是如果要想使傳輸終端獲得更高的成像質量,這些處理還遠遠不足以滿足需求。目前來看,按照百萬像素的壓縮傳送效果,在局域網上滿足高清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要是放到廣域網中傳輸的話,以當前的帶寬質量恐怕僅僅能勉強滿足一兩路D1實時錄像的傳送。尤其隨著近來IP攝像機應用的日益廣泛和攝像機本身像素發展的越來越高,在傳輸線路上無疑會面臨著更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