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一直沒松口10%的持股權,在和鴻海的合作中一再擱淺,其想要避免的就是防止自己被鴻海蠶食,成為下一個奇美。雖然有傳夏普表示愿意讓步換取鴻海完成投資,但并不表示能夠鴻海能夠“吃”得下夏普。
早前,夏普牽手鴻海獲得了巨額“嫁妝”,在“嫁妝”的支持下,夏普順利度過了危險時刻。但由于股權問題,夏普和鴻海之間的談判之間擱淺。在權衡輕重緩急之后,夏普再次做出讓步,包括允許鴻海持股比例超過10%以完成協議。
不過,按照日本法律,股東持有超過10%股權,將有更大的權利,包括向法院請求解散公司的權利。在簽署原先協議時,夏普希望將鴻海持股比例限制在10%以下。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夏普之所以防著鴻海持有過多股權,不僅是為了保護其面板技術,更多的是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奇美電。
鴻海集團CEO郭臺銘是一位有野心也有戰斗力的實力派企業家。鴻海和索尼的策略結盟,是郭臺銘試圖做大液晶電視面板產業的前兆。曾經被稱為臺灣“面板界五虎”之一的奇美,在與鴻海進行合作之后,奇美逐漸被鴻海蠶食,兩家公司最后以換股的方式合并,它們之間的合并也讓鴻海的版圖,擴大到面板產業。
奇美集中在大尺寸,群創專注中小尺寸,覆蓋完整,而且群創還兼營電視整機代工,前不久收購了索尼北美廠。奇美與創群合并后,新公司名稱則為奇美電子股份有公司。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合并奇美電之后,新公司已擁有抗衡韓企的力量。
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鴻海為了增加自身價值,制訂了“眼球計劃”,意在整合包含觸摸屏與顯示屏在內的所有與眼球相關的零部件,奇美電子便是其中一枚重要棋子。鴻海將奇美電融合到創群旗下,在產能、技術、原料、管理等方面,都將獲得有效整合,初期就會超越友達成為臺灣第一大,而中長期,可能會成為抗衡韓國三星電子、LG的全球面板三強之一。
因液晶面板銷售低迷而陷入困境的夏普選擇接受鴻海的注資。雖然夏普已在表示,將“單獨實施垂直整合有極限”。但是,現在這種所有環節都由自己來做的垂直整合模式在日本已成昔日黃花。
不過,雖然垂直整合模式在日本已經沒人理睬,但鴻海和三星這兩大巨人卻仍然在垂直整合的路上奮勇前行。鴻海原本就在產品組裝的代工方面擁有強大優勢,也熟知與其他公司合作。液晶面板等基礎部件一直都從其他公司采購,從未進行過自主生產。
但自從2010年鴻海把擁有液晶面板領域全球市場份額第4的奇美電子收入旗下后,再次牽手夏普,又承諾購買夏普界工廠液晶面板的一半產品。明知存在風險,鴻海還是義無反顧地闖入上游基礎部件業務領域。這不僅表現出鴻海集團對面板行業的執著,也顯現出一個鴻海的想要在這方面做大做強的野心。
雖然鴻海獲得了夏普9.871%的持股從而一躍成為夏普的最大股東,但鴻海卻從未從中獲益。在預計將連續第二年出現創紀錄虧損時,鴻海可能的資本投資一直懸在夏普頭上久而未施。這種虧損促使夏普財務狀況更加惡化,使其信用評級低于投資級至垃圾級。而夏普的競爭對手索尼和松下也被惠譽下調信用評級。
雖有諸多特色面板技術的支撐,但美譽度的下調讓夏普運行的更加艱難。夏普的退讓不僅是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更多的是為了盡快回歸亞洲,趕搭亞洲成長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