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市場研究機構拓璞產業研究所調查顯示,盡管智慧型電視Smart TV還在起步階段,但出貨量成長數字仍相當可觀,2010年全球智慧型電視出貨量僅約704萬臺,2011年預估將達2518萬臺、年增2.5倍、占整體TV比重達到10%。2012年全球智慧型電視出貨規模更上看5285萬臺、年增仍逾100%、占全球電視比重挑戰20%。
據了解,研究機構拓璞產業研究所將于9月28日舉行“智慧終端新共主——智能電視的商機與挑戰研討會”。拓璞產業研究所張乘維經理表示,后PC時代,消費電子產品將持續進化,Smart TV將成為最終戰場,其中,包括使用者介面、游戲、網路瀏覽器、OTT Video、社交網路、搜尋工具等等,將是影響智慧型電視Smart TV成功與否的6大關鍵要素,而殺手級應用則非社交網路莫屬。
分析師認為,社交網路既然可以進入行動裝置市場,當然也可進入電視市場。觀察目前市面上各大品牌業者所推出的Smart TV產品,也顯示“社群”與“分享”已成為Smart TV的兩大核心要素,包括Samsung、Sony、LG、Sharp、Philips等廠商,都已在最新款的Smart TV中、增加了Facebook、Twitter、Google Talk、Skype等社交網站的應用程式。
主要是因為看電視原本就是社交的一環。以美國2011年2月份的超級杯足球賽為例,賽事期間每秒就產生4064則Tweets,而美國4大電視網包括ABC、NBC、CBS、FOX也都開始針對社交媒體推出各類型節目或服務。
根據拓璞觀察,Smart TV的殺手級應用,可能就是社交功能的出現,這有助于使Smart TV的概念、從過去建立在TV導向,提供OTT/VoD服務、串流影視、實境秀、Flash影視、TV Apps、3D影視等內容,逐漸趨向社交網路導向的型式發展,吸納更多使用者、影片、社交媒體桌面工具匯集,并融合各種裝置和應用程式集大成。
隨著智慧型電視Smart TV概念趨于成熟、社交網路導向的Smart TV產品誕生,拓璞分析,作業系統平臺也將驅動各個Smart TV陣營成形,并且在不同陣營內將可各自共享平臺上的應用程式內容。
以目前趨勢來看,Samsung目前已擁有近千個應用程式,以及1000萬次下載量,顯然Samsung的Smart TV已可自成一大陣營。而包括Sony、Vizio(電視制造大廠瑞軒(2489)轉投資品牌),以及中國大陸彩電品牌如海信、TCL、康佳等等則都將加入Google Android平臺,形成另一個陣營。至于LG、Sharp、Philips等3家廠商系以HTML5、CE-HTML和HbbTV等開發語言為基礎,共同打造Smart TV的軟體開發工具,又是一個陣營。
一般相信,智慧型電視Smart TV品牌業者除了必須聚焦于開發應用程式外,影音內容質量也將是另1個決勝關鍵。同時,Smart TV業者也不再能只單純從事“電視機”事業,還須以購并或策略聯盟方式、進行異業結合與跨界資源整合。
目前臺灣廠商仍以Smart TV硬體相關制造為主,拓璞指出,隨著Smart TV應用需求起飛,臺灣最有機會受益族群,可能會是電視晶片,以及TV組裝業者(如鴻海、仁寶、緯創、瑞軒等等)。此外,由于智慧型電視將與其他行動裝置整合,未來平板裝置或智慧手機都可能取代電視遙控器,預期相關廠商在軟體研發、IT制造之能力,也將有機會爭取到一些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