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有“私有化”之名,上市公司“私有化”,與人們所熟悉的國企“私有化”概念完全不同。國企私有化意味著政府全部或部分從企業中退出;而上市公司“私有化”,則是資本市場一類特殊的并購操作;與其他并購操作的最大區別就是它的目標是將被收購上市公司退市,由公眾公司變為私人公司。4月21日,中國安防技術有限公司(簡稱CSST)宣布董事會批準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涂國身的私有化提議,始于2011年年初的安防科技私有化傳聞也終于塵埃落定。
私有化在資本市場并非鮮有,上市企業通過私有化一方面可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條,另一方面私有化也向市場強烈傳遞了這樣一個訊息,公司大股東對未來的營業收入預期極好,企業風險比公眾估計的要低。反過來說,私有化也可以防止下屬子公司因資本市場的運作而導致股權稀釋。
CSST之前的并購擴張不斷的壯大、完善了CSST的產業鏈,并提升了其在眾多領域的綜合實力。隨著中國安防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近幾年國內安防領域企業并購活動頻繁發生,外國公司若想擠進中國市場,單憑自身的品牌競爭難以在較短時間內獲得中國消費者的認知,因此并購不失成為一條快捷途徑。CSST的并購確實讓企業不斷地變大變強,由于其龐大的企業體系,另一方面CSST股權也在不斷被分解,為了集中股權私有化也許是一個較好的方法。
火熱安防企業并購為那般?
從CSST的私有化我們也可以看到,其私有化原因之一也是上市企業大規模并購的結果。但企業并購與整個安防市場環境又有著緊密的聯系。在中國,安防已充分滲透進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近年來,由于視頻監控技術的全面升級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建設和奧運、世博等活動的拉動,安防產業呈現了“井噴式”的發展狀況,市場需求使得國內安防行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產業界一致認為,安防在中國發展前景廣闊但仍屬初級階段,安防與資本的融合更是不夠充分。我國的安防市場到底有多大的產值規模?市場的整合趨勢與競爭格局究竟怎樣?未來哪些領域會是安防產業發展的主要市場?這個行業哪些部分將是未來可能的“藍海”?安防產業會不會是下一個風投熱捧的吸金石?
《中國安防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為安防行業作出了最新預計,規劃提出,到“十二五”末期,要實現安防產業規模翻一番的總體目標,年增長率達到20%左右;2015年總產值達到5000億元,實現增加值1600億元,年出口交貨值達到600億元以上;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安防運營及各類服務業所占比重達到20%以上。
據中國安全防范產品行業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安防行業規模迅速擴大。2010年,安防企業達到了25000家左右,從業人員約120萬人;行業總產值達到2300多億元,其中安防產品產值約為1000億元,安防工程和服務市場約為1300億元。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高,領軍的企業集團在快速發展之路上大多少不了并購、上市等資本運作方式。從目前國內安防行業的并購案例來看,主要分為國內企業間的并購、國外企業對國內企業的并購,以及安防企業直接到海外上市融資后收購國內其他同行。據了解,目前國內較大企業的并購案例并不多,相關并購案重心主要在于企業優勢的整合。相比之下,國外巨頭通過對內資企業的并購而躋身中國安防市場則相對較多。
在充滿誘惑的中國市場里,“平安城市”、“奧運工程”、“科技世博”等概念自然是海外安防巨頭不容放棄的蛋糕,在全球化的產業鏈中,它們通過并購的方式獲得了非常優質的中國制造基地和本土化研發中心,這也是巨頭們關鍵的目的訴求。而這也許正是資本介入安防產業的最佳切入點。
大安防時代企業融資并購需理性
有專家指出,中國的安防行業從二十多年前在極少數高風險單位的應用,發展到今天幾乎滲透到各行各業,但就中國的經濟形態,安防行業發展的主要市場在于企業規模較大的行業。對于最近幾年出現的企業并購、局部整合現象,專家認為:中國的安防行業起步相對較晚,從業企業雖然數量不少,但是普遍整體水準仍相對較低,形成這一狀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場需求快速增長,企業重心偏于積累而忽視夯實內功。
對于安防產業與資本融合方面,專家的觀點是企業上市融資的根本目的是企業加強綜合基礎能力,借助資本的力量,尋求更大發展和更加規范的經營。由于安防行業企業的基礎較弱,因此目前與資本融合的程度較低,但“中小板”、“創業板”市場的出現,吸引了具備一定業績的企業努力在此上市,不過這種態勢對于一個整體水準較低的行業健康發展而言,并不一定是好事,主要來源于企業綜合基礎和對上市目的的認識。
很多安防企業上市后,融到資金大多是進行技術性的投資,并且投入相當高,研發和技術的投入也是保證未來在這個行業里面可以繼續生存的基本條件。在投入研發技術的同時,很多安防企業也會把資金投入到企業的渠道發展中去,擴大國內營銷網絡建設;加強海外營銷渠道建設。一家公司要想長期的發展,能夠吸引更多更好的投資者,公司可以持續經營,主要是有適合市場的產品,因此,面對融資并購熱潮,企業也應保持理性,適合企業、適合市場的資本運作才能讓企業不斷發展,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