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布智能化戰略三個月后,海信履約交出了轉型后的第一份答卷——推出個人智能電視I’TV。
顯然,海信并不滿足已經保持了8年的國內彩電“第一”位置。
這款被海信定義為“全球第一臺個人智能電視”,在海信內部還有個奇怪的別名,“騾子”。
說它是電視吧,它能做電視不能做的;它長得很像平板電腦,有平板電腦所有的功能,但它本質上又還是電視。它就是這么一個“雜交”的玩意,PAD+平板電腦。而且,可以想象,之后的二代、三代的“騾子們”還將集成更多消費電子類產品的功能,甚至是我們現在還想象不到的功能,將這個“加法”越做越大。
在海信人的預想里,這或許就是電視機產業今后可能或者可以走的路。周厚健說,這項創新未必涉及特別復雜的技術提升,而是通過集成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滿意地體驗。他認為,即便是這樣的微創新,也能帶來產業大革命。
這個商業邏輯就好比蘋果的iPhone。在喬布斯決定推出iPhone之前,手機市場已經是紅海一片,但他的邏輯是,每個人都在抱怨自己的手機,就說明還沒有誕生一部好手機,這就是機會。于是,我們看到了喬布斯重新定義的“智能手機”,看到了手機的未來。
同樣,電視機也正在被重新定義。當多數人都認為看電視機的人越來越少、越來越老,電視將“死”時,為什么我們不能換個角度看問題?為什么就不能有一種電視機讓人們再度喜歡它?其實,我們不是不看“電視”了,而是把原來看電視“大屏幕”的時間、甚至更多的碎片化時間,用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這些“小屏”上。
可以想象,未來的電視不再只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不再只局限于客廳觀看,不再只是被動地看。打破現有的藩籬,隨時、隨地、隨心,充分地享受你所想要的視覺內容;蛟S有一天,不僅是手機,餐廳的桌面,廚房里的冰箱,房間一角的空調,這些都可能成為我們觀看的“窗口”,都可以成為“電視”。
海信的周厚健把這樣的時代稱之為“泛電視化”。事實上,當蘋果、GOOGLE、微軟等IT、互聯網巨頭紛紛推出自己的電視產品時,傳統電視機產業的圍墻已經被推倒。
IT產業、互聯網行業的基因,正一點點侵入電視機這個制造業的肌體,化學反應過程中的發光、發熱、變色甚至破壞性變化都將顯露無疑。電視機產業在過去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身體力行的技術主導產品的開發模式,正在漸行漸遠,“用戶需求”抑或“用戶體驗”將成為電視產品創新的原動力和主推力。
圍墻被推倒時,到底是家電IT化,還是IT家電化,區別已經不再重要,讓用戶成為產品的“首席創新官”是唯一的出路。就像海信個人智能電視“I’TV”的名字一樣。在海信員工內部進行“海選”時,和“I’TV”這個名字PK的還有“TV me”等其他7個候選項。最終,“I’TV”以高出第二名“TV me”10%以上的得票率勝出。是大寫的“I”,而不是小寫的me。這就是區別,這就是被重新定義的電視。我的電視,我做主。電視機產業要真正回到“以人為本”。
這或許是傳統電視機產業甚至是傳統制造業最大的思維障礙。但是越過障礙,可能就是海闊天空。海信內部曾這樣反思電視機產業將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把電視機交付給消費者,整個交易流程就結束了。但現在服務才剛剛開始,用戶才和海信認識,而且之后的服務甚至是永續的。電視機產業正從過去圍繞產品的產業轉向圍繞服務的產業。
在智能化時代,對電視機制造企業來說,最值錢的不是固定資產,不是品牌,而是你有多少年輕的客戶群。不可否認,互聯網行業的思維模式是包括海信在內的傳統制造業企業最缺失的,用戶體驗、用戶黏性、人機互動、虛擬社區等等這些互聯網行業司空見慣的專業術語,都將成為后電視時代,海信們必須面對和琢磨的重點。
這個時代真的很奇妙。一度被沉淀在社會某個角落的小軟件產品,能像“憤怒的小鳥”那樣一飛沖天;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不一定都是在實驗室里、由一只龐大的專業工程師團隊開發的,它很可能是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手機發燒友來顛覆和完美。
創新是企業家(entrepreneur)的使命,變革已經開始,擁抱它最美妙的做法就是:忘掉過去,推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