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消息,在高舉“誠信”大旗卻更多的讓“誠信”淪為一種空口號的當前社會環境下,一味的要求消費者講誠信的同時,企業是否也要以身作則?
惠普電池召回事件、羅永浩揮錘砸冰箱、西門子陷危機公關,“質量門”的頻繁爆發、食品安全亂象叢生,所有事件的上演在置消費者利益于不顧的同時亦在考驗消費者的耐性。
虛假宣傳屢禁不止,而且大玩“風水輪流轉”。繼味千拉面因虛假夸大宣傳被曝光的“骨湯門”事件后,三星電視步其后塵。
IT商業新聞網獲悉,三星被曝在多個電視專柜,十余款彩電均清一色顯示“原裝三星屏”,但調查后得知,其所標榜的原裝進口屏大部分都是臺灣屏。
三星電視陷信任危機
分析認為,臺灣屏性價比高,部分外資品牌為打價格戰常會使用臺灣屏來搶占市場,三星希望借“原裝屏”宣傳抬高售價。
三星電視以次充好 普通消費者難鑒定
據悉,三星電視拿“原裝進口”忽悠中國消費者并非第一次,2006年三星等外資品牌就曾被投訴“用臺灣屏偽裝高端形象打價格戰”,三星亦承認“在低端產品系列上使用臺灣屏”。
業內熟知,液晶面板市場,以日本、韓國廠商為佼佼者,三星尤其占領先優勢,其次是臺灣面板廠商,隨之而來的,前者銷售價格略高于后者,而同一型號不同批次的顯示器使用不同廠家的液晶屏鮮有發生。
分析認為,中國家電產業利潤最微薄的當屬彩電業務,受全球電視機市場萎靡的現狀影響,并不排除電視業的老大哥三星以次充好,哄抬售價提高利潤的可能。
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在接受IT商業新聞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液晶面板成本一般占到整機的70%到80%,節假日打價格戰的機型要嚴格控制成本才有競爭力,三星此舉主要還是出于壓縮成本的考量,作為消費者,只能了解電視機整機是在哪里生產,很難知曉液晶屏等核心配件的生產地。
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 三星電視陷信任危機
據報道,有媒體記者一再詢問銷售員如何證明三星原裝進口屏,得到的卻是不耐煩的答復:“我們銷售員無法給你證明,你應該相信廠家,買了如果不放心,可以找人拆機去看……”
三星電視一直以高端形象示人,但其整機產品亦分三六九等,中低端產品配置臺灣屏很正常,但通過在宣傳銷售過程中欺騙、誤導消費者的行為是漠視消費者利益的一種表現。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姚克楓告訴IT商業新聞網,三星電視若在宣傳陳述中標榜是韓國三星生產或原產自韓國,或在銷售過程中讓消費者誤以為液晶屏原產韓國,即構成虛假宣傳,應向消費者雙倍返還購買金額,接受工商局等相關部門的調查和懲罰。
此外,梁振鵬也對IT商業新聞網表示,對于電視整機的核心配件情況,消費者享有知情權,但三星在對外宣傳包括業務員銷售、廣告宣傳冊、海報等發放過程中誤導消費者的行為,已經構成一種商業欺詐。
IT商業新聞網記者查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得知,其中第二章第八條清楚的指出,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業內分析認為,三星作為業內高端品牌的代表,背負著強大社會責任感的大企業,但其所作所為并沒有尊重中國消費者的基本權益,這著實讓中國用戶非常失望,其品牌影響力也會大打折扣。
“三星電視此舉是完全漠視消費者正當權益的行為,三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同時,零售商等賣場亦負有監督業務員銷售情況的責任。”梁振鵬表示。
記者手記:
三星電視一直以來在業內口碑都不錯,虛假宣傳的東窗事發勢必會影響其在業內的品牌號召力,企業或存有一絲僥幸心理,覺得消費者不會拆機查看配件到底產自哪里,銷售人員大可做到事后不承認,但嚴格法規制約下的三星顯然已經百口莫辯。
筆者想說的是,不管在哪一領域,試圖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并不少見,在廣大消費者監督之余,如果法律法規并不能完全除惡懲奸之時,更多的還是要靠企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