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3月以來,有關3D電視的消息已經滿天飛:創維、康佳、TCL、長虹等國內品牌,三星、索尼、松下、LG等外資品牌均已表示要在年中左右正式上市3D電視。而在美國市場索尼和松下推出的3D產品已經上市,并采用了“低價格”的策略。
進入3月底,國內知名家電連鎖商,占據國內城市市場彩電銷量四成以上的蘇寧電器,正式提出與索尼、三星等企業聯手在全國建立100個3D電視體驗廳的消息。同時,蘇寧牽頭發起的,三星、索尼、LG、松下、創維等國內外主流彩電品牌共同組建的“中國3D電視技術推廣聯盟”也宣布正式成立。
3D來勢洶洶:不僅概念誘人,而且廠商似乎鐘情低價格策略。因此,業內分析普遍認為,2010年3D電視國內市場銷量可能在百萬臺左右。最保守的估計也認為將擁有50萬臺以上的銷量。這對于國內彩電市場,幾乎將是一種新興產品初期上市“最好的業績預期”了。
在硬件廠商力推3D電視普及的同時,3D內容極其匱乏的事實,也成為了業內專家、普通百姓關注的焦點。“買回去,不能用”的現象一旦發生,被認為將會對后續3D電視的發展產生巨大的阻礙作用。拒不完全統計,國內內容市場,3D內容在視頻影視內容中的總量不超過1%,即便是嶄新制作的內容,短期內3D格式的也很難提升到10%以上。
買了3D電視,能用來看什么?這成了3D電視普及過程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雖然3D內容瓶頸的完全突破還需時日,但是業界也擁有這種的方案:軟件實現2D轉3D。臺灣著名消費軟件廠商Cyberlink于3月17日正式推出主打2D轉3D新功能的PowerDVD的第10版。PowerDVD 10除了完善對藍光碟的播放外,全面支持3D播放,更可將普通2D畫面轉換為3D畫面,令觀眾在家就能享受到3D帶來的震撼效果。
PowerDVD 10是正式上市的首款面向民用市場的2D轉3D播放類產品。不過,這絕不會是最后一款這類產品。
早在07年中,三菱就曾展示過一款支持2D轉換成3D功能的BD碟機產品。只不過限制于但是3D概念和市場環境還未成熟,這一產品并沒有批量推向市場。09年年底,東芝則表示正在研制新一代的CELL電視機。新一代CELL TV可以把目前所有普通2D內容轉化成3D效果輸出,包括電視節目、DVD、藍光,甚至是通過游戲機、電腦輸入的2D游戲畫面。
在電腦軟件、碟機和電視機上實現2D轉換到3D功能已經被系統的證明了其技術的可行性和經濟上的可取性。這一技術如果得到普及,則意味著任何影視視頻內容消費者都可以選擇用3D的方式來欣賞,更可以短期緩解3D電視問世,內容不足的瓶頸。不過,在多數人是看好這一技術的同時,也有反對的聲音。
最近最火爆的3D電影,《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就認為好萊塢(Hollywood)電影工作室們為節約成本而采用的“2D電影轉3D電影”的技術,是一種對觀眾,對3D電影產業不復責任的做法,是對3D的“褻瀆”。持有同樣看法的還包括《變形金剛》(Transformer)的導演麥克貝(Michael Bay)。
事實上,對于電影級別的2D到3D的轉換,其成本只有直接拍攝3D影片的十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如果這一技術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其經濟效益是明顯的。不過,在理論上,數學算法制作出的3D和3D攝像系統直接拍攝出來的效果比較,總會從在瑕疵。在民用播放產品上,通過簡單的算法進行2D到3D的轉化,其效果差異就會更為明顯。
分析認為,最終2D轉換3D技術能夠在民用領域和電影之多領域占據多大的市場,將取決于轉換的效果和轉換的成本。這其中,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將是關鍵所在。不過在短期來講,對于一些歷史上的知名影片,普通電視劇和DV視頻,肯定沒有足夠的成本重新拍攝3D版本,唯一可行的思路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的2D到3D的轉換。
“至少對于3D電視,2D轉3D技術現在是最好的內容解決方案”,業內資深人士紛紛認為。隨著3D電視的大量出現,各種面向3D播放和2D轉3D播放的產品必將興起,并成為3D電視普及的關鍵推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