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市場預測,在平板乃至LED的時代,國產家電企業將有犧牲者出現。TCL的自救辦法是什么?
李東生:家電產業處在不斷進行技術更新和產業轉型期,以創造和滿足消費者需求。對市場趨勢的敏感捕捉一直是TCL的優勢之一,從磁帶到電話機到彩電到手機和電腦,我們根據市場和產業環境變化等能進行及時調整,這一傳統也將在今后的經營中得到體現和發揚。
我們正在向產業鏈上游發展,如液晶模組項目和通訊3G及4C發展策略。液晶模組項目是集團2008年推進的一項重大戰略項目,2007年TCL集團投入資源啟動液晶模組項目,TCL液晶模組是目前國內消費電子企業投資規模最大、技術最為先進的模組項目,已有4條生產線實現量產,預計2010年6月底8條生產線可全部投產。
液晶模組整機一體化項目也將于2009年9月正式投產,年產量將達到300萬臺電視整機和200萬臺LCD半成品。
記者:如何拉近與日韓的差距?比如在政府政策、產業合作等方面。
李東生:我們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具有三個明顯特點:電子信息產業是我國的重要產業支柱;是我國第一大出口行業;同時大卻不強,其中的關鍵部件——芯片始終依賴進口,2006年-2008年我國每年進口芯片均超過1000億美元。
目前,正是全球信息產業技術升級轉型的重要階段,抓住這個機遇,可以縮短我國和世界發達國家間的差距;錯失這個機遇,中國將長期淪為全球產業鏈末端的“打工仔”。
從某種意義上講,因金融危機將國家一直醞釀解決的產業發展問題提上議程并高效付諸實施,“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出臺對于國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電子信息產業來說,可謂危機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