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有公司要倒,因為產能利用率做不滿”,這是日前全球第四大液晶面板供應商臺灣奇美電子總經理王志超接受路透社專訪時,對大陸地區LCD面板產業建設極具加速的現象表現出的擔憂。
據統計,截止九月我國大陸地區在建的高世代線液晶面板生產線就有龍騰光電昆山7.5代線、京東方合肥6代線、京東方北京八代線,以及南京熊貓夏普六代線,四條高世代線。而規劃中,三星、LG和夏普還有在國內投資建設八代線的意向,其中夏普和LG已經分別和南京、廣州當地政府達成基本協議。
與國內液晶面板線建設顯著提速同步,日系、韓系和臺系面板企業本土生產線的新建、改造和擴產工作在經歷了08年金融危機短暫的低谷之后,也已經入快車道。全球范圍內未來三年至少會有三條八代線產能開出,而最多則會新增6條以上的八代線產能。以2012年底為節點,全球可用的八代及其以上世代線將達到10條左右,合40/42英寸液晶面板產能超過一億三千萬塊。同時,計算液晶面板產業現有的六代和七代線產能,能供應40/42英寸液晶面板數目接近兩億塊。(尚未計算等離子面板將至少擁有的三千萬塊以上的產能。)
據2008年產業在線(www.ChinaIOL.com)出爐的全球彩電報告顯示:2008年市場總需求量達到了2.089億臺,比2007年同比下滑了3.3%,預計2009年全球電視市場需求總量也將會達到2億臺以上。到2012年全球彩電需求量出現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并不高,預計維持在兩億臺以上,不過其中包含了小尺寸產品,液晶、等離子、背投影和CRT等多種技術類型產品。
按以上數據計算奇美電子總經理王志超所擔心的問題則必然出現:2012年液晶面板產能至少超過全球市場需求一成以上。而如果按照三星、夏普和LG國內投資建設八代線計劃全部如期進行計算,大陸地區至少4條八代線(一條開工、兩條達成協議、一條計劃中),日本地區現有已建成或在建3條以上八代以上面板線(松下八代線、夏普八代線、夏普十代線),臺灣地區已建成或在建2條八代以上面板線(友達奇美各一條),韓國地區已建成或在建3條八代以上面板線(三星兩條、LG一條)——2012年全球液晶面板產能超出市場需求可能達兩成以上。
在業界看來,需要擔心的問題不僅僅是液晶面板產能的迅速增長,同時也需要認真考慮高世代線產品不宜在除彩電和商務顯示外的眾多領域應用的事實:手機、數碼相機等便攜設備用面板不適宜用4代以上線切割,同時這部分市場也將面臨OLED顯示產品的劇烈競爭。電腦顯示器產品市場則可能會進一步增大,但是大尺寸線面板只有六代線可以經濟切割PC和NB用面板。新興的數字相框市場對液晶面板需求會大幅提升,不過主要是對4代線的需求。投影時代網分析認為:雖然小尺寸產品市場的增長強力巨大,但是高世代線難以“分羹”,同時全球范圍內小尺寸液晶面板和OLED面板生產線的建設也在進行中。
面對液晶面板產能可能過剩的局面,奇美總經理王志超用了一句非常嚴厲的詞匯來形容“一定有公司要倒”。業界觀點普遍認為,液晶面板線開工率八成是較正常的,但是開工率低于六成則必然持續巨額虧損,若想利潤豐盈則開工率要在八五成以上。六成到八成間搖擺的開工率是保證企業生存下去的基礎。以此來看,2012年時液晶面板的產能過剩將使整個行業處于“能夠生存的邊緣”,但是訂單不會在各家企業中均勻分配——個別經營不善的企業將必然的“要倒”。
09年,通過大規模的投資和項目引進,大陸地區繼日韓臺之后成為液晶產業鏈面板產品的重要一極的趨勢已經非常明了。在四大集團的市場爭奪中,大路地區雖然作為后來者,卻并不僅僅是“占劣勢”,甚至還有一定的市場優勢。
以目前產能布局來看,日系廠商依然會處于“面板”不夠用的狀態。這也是彩電市場上幾乎看不到非日系品牌的日系面板彩電產品的原因之一。日系液晶廠商雖然有夏普、松下全力建設新的世代線,但是包括索尼、三洋、日立、東芝、松下、夏普等終端品牌的巨大需求,始終令日本面板業處于產能不足的狀態,并需要大量采購韓系和臺系面板。
韓系企業中,三星是全球最大液晶面板生產商,LG實力雖然稍遜但是也不容小虧。二者面板的主要客戶除了自身外還包括大陸廠商、索尼、飛利浦以及其他品牌企業。在出售面板產品的同時,三星也會為自己的“低端產品”適當采購部分臺系的面板資源,來平衡綜合“成本”。類似的做法也出現在索尼、夏普等日系品牌彩電企業身上。
日系和韓系液晶面板產業最大的特點在于“自己消化”的能力極強。在未來即便有新的產能持續開出,至少日韓彩電軍團自身能保障較高比例的“內部消化”能力。這種能力恰恰是臺灣面板企業不具有的。臺系面板企業一直在力爭“全球第一”的名頭:其實論外銷數量臺系的“第一”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友達、奇美、中華映管等臺系面板企業的產能主要銷售給全球各地的彩電品牌商,例如大陸的彩電企業。
據統計,09年上半年大陸方向產品銷售占據奇美產能的40%以上。大陸市場占友達的出貨量也超過兩成。除此之外,臺系企業共計三星的面板產業還可以看成是三星供給國內企業面板產品的“市場置換”。計算這部分市場份額,大陸地區絕對是臺灣面板企業的“第一大市場”,占據其市場銷量在三分之一以上。
此外,臺系面板企業還共給“OEM”廠商的液晶面板產品。不過,在終端銷售上,這部分的市場也應計算在日系、韓系和歐美彩電企業的頭上——這些品牌企業才是“OEM”市場的真正需求所在。
臺系面板企業布局沒有很強的自我“面板消化”能力是臺系企業最大的心病。“去年8月,索尼、三星、LG等日韓企業取消了此前的訂單,改為自己供貨,臺灣面板真是(金融危機背景下)雪上加霜。” 友達光電執行副總彭雙浪無限感慨。去年臺企面板廠開工率最低曾降至四成,幾乎瀕臨“死亡”線。危機時刻日韓彩電生產商都轉而采購本國廠商的液晶面板的政策對于日韓企業來講是最“正常”的反應不過了。不過,這種市場動作卻會給臺灣企業帶來“巨大”的危機。——幸運的是金融危機導致的只是相對產能過剩下的銷售危機,而不是“絕對過剩”危機。當日韓企業紛紛拋棄臺企的時候大陸地區對液晶面板的巨大需求救了臺灣企業的急。
據統計數據表明,上半年國內彩電市場在整體疲軟的背景下,液晶電視仍有39.57%的銷量增長,成為了全球液晶彩電產業最具看點的市場。從未來發展來看,液晶電視的市場銷量占比尚不足六成,未來市場空間巨大,這與日本、歐美等市場超過9成的銷量占比形成鮮明對比。因此,業界認為大陸市場將是未來全球液晶面板需求最主要的增量市場之一。
不僅是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業內人士更是紛紛看好國內彩電企業的“出口能力”。CRT彩電時期,國內彩電企業曾在全球出口市場占據七成的產能。其產品以價廉物美行銷全球。在未來平板時代,大陸企業產品“價廉物美”的優勢依然是其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籌碼。同時,在既有的品牌和渠道基礎上,這一過程不會像以前那樣消耗過多的時間和資源。
“未來大陸彩電制造能力之上占據全球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市場消化能力占據全球的四分之一”。面對這樣的市場,國內彩電產業擁有造屏的“夢”不足為奇。年初,工信部具體制定的信息電子產業振興規劃明確將六代和八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列為重點支持項目。在多年籌劃下的大陸“液晶面板建設高潮”迅速到來。
“未來三年,全球在建液晶面板高世代線一半在大陸”,一位業內人士自豪的表示。面對如此大的建設規模,國內彩電行業也不乏“警告”之聲:過剩下之后的競爭格局中能夠勝出將成為國內面板業最需要考量的問題。但是大多數的觀點對此并不擔心,因為國內擁有巨大的市場需要、擁有重大的終端產品、數個優秀彩電品牌,以及物美價廉的優勢。
為什么日韓企業一手出售自產面板,一手有進口臺灣面板呢?原因是臺灣面板更便宜、成本更低。更為根本的原因是彩電市場擁有著極強的對“便宜產品”的市場需求。——因此,只要國內面板業能打造好成本優勢,再借著“地利”上的優勢,在國內彩電企業采購市場分的巨大份額并不困難。
看好國內發展液晶面板產業的不僅僅是國內企業、國內政府,也包括夏普、LG、三星等國際巨頭。這些巨頭紛紛表示、或簽署在國內建設八代線的協議,恰恰就是看到了國內“面板產業”在未來全球彩電市場競爭格局中的獨特優勢。夏普出口南京熊貓的六代線為夏普龜山第一工廠,也是全球第一條六代線。出售的原因則是由于金融危機下市場對成本更為敏感,日本過高的人力和邊際成本使得這條生產線已經不能“經濟”的運行。雖然這一局面的出現具有受到金融危機短期影響的原因,但是在根本上還是由于市場產品價格體系不斷變動下調的影響所致。
“成本優勢一直是液晶面板線投資的關鍵”。業內專家如此指出。高世代線的投入雖然表面上是為了切割大尺寸產品,但是其本質卻是在切割大尺寸產品時“更經濟”。例如6代線和10代線均能切割50寸的面板,但是一個是只能切出一塊,另一個是能切除六塊:成本優勢就是產品的價格優勢,更是最終的市場競爭優勢。
但是,建設液晶面板生產線也不是世代線越高“成本優勢越明顯”。該世代線的成本優勢體現在“生產更大尺寸”的產品上,而市場對大尺寸產品的需求自身又有一個限度:以四十英寸為主導的尺寸線格局決定了,面板企業不可能無止境的投資更高的世代線。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液晶面板進入到10代線時代的時候,繼續提升面板生產的成本控制力就必須依賴于“技術”以外的原因。投影時代網分析認為:大陸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成本優勢成為吸引日韓巨頭紛至沓來的重要原因。
在上文的分析中,曾介紹過日韓企業愿意采購臺系面板的原因是臺系產品成本更低。而一旦這些日韓巨頭在大陸的工廠成型,則其成本上的優勢必然超過臺系企業。屆時,臺灣企業會面臨另類大陸面板企業的競爭:其一是京東方這樣的純本土企業,其二是日韓企業參股、投資的合資面板企業。面對這樣的格局,本著經濟性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日韓企業面板采購的順序即將是:自主工廠、與大陸合資工廠、大陸工廠、臺灣工廠。
而對于國內彩電企業,其采購產品則需要顧慮兩大主要原因。第一,部分高端產品面板要具有較高的品質,第二則是必須吻合這些企業以價格優勢為核心的競爭策略。第一個原因決定了大陸企業必然會在高端產品上采用部分日韓面板。第二個原因則決定了大陸彩電企業對本土工廠、本土與外商合資工廠的產品比對臺灣工廠的產品更有興趣。
因此,一旦大陸面板產業成型,對于全球最重要的三大面板采購團,日韓和大陸地區的彩電巨頭們都會更傾向于將臺灣面板列為最后的選擇對象。也就是說,一旦面板業產能過剩,臺系企業則會率先遭殃。——這也是為什么大陸面板建設如火如荼,絲毫沒人擔心銷量情況的背景下,臺系企業“率先叫苦”的原因。
對于臺灣企業,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個,也到大陸來投資。中國臺灣地區“經濟部”于近日初步完成“產業開放登陸清單”,其中液晶面板及半導體的先進技術有望通過專項審查的方式到大陸投資。按照臺灣地區“經濟部”新規,液晶面板業是開放10代廠(不含)以下登陸,但需經專案審查。初步規劃以“N+1”或“N+2”為原則。N為世代數,表示需在臺完成一座新世代廠,才能登陸蓋前一代或前兩代的舊世代廠,3、4代廠則傾向不設限。目前臺灣尚無10代廠,最新的世代是友達剛量產、臺灣第一座的8.5代廠。依此原則,臺灣面板企業可以登陸投資6代或7.5代廠。
“大陸建面板線有很強的政府身影:只能參與、不能阻止”,一位貼近面板產業核心的人士透露。先比臺灣企業的慢吞吞,這方面日韓企業已經搶先一步。其實,日韓企業一直希望國內彩電企業倒向他們一側。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光靠他們手里超過全球七成的面板產能還不夠,必須能夠抑制住臺灣面板企業的“發展勢頭”。
09年以來,日韓企業對臺系面板采購先后采用了三種策略。首先是在經濟危機下優先采購自產面板,導致臺系企業開工率迅速下降;接下來在國內市場復蘇,國內彩電企業紛紛赴臺采購的契機下,又出臺優先高價搶占臺系資源,導致國內眾多彩電企業“無米下炊”的窘境;近來,日韓企業又采取了大量放棄采購臺系大尺寸面板,盡量多采購臺系在大陸最暢銷的小尺寸面板的方法,對大陸終端企業和臺系面板企業進行雙重打壓。
而日韓面板企業紛紛赴大陸投資,雖然對于大陸引進技術、提升產業層次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對臺灣企業則會形成巨大的市場打擊,并進一步將國內彩電企業“拉攏”到日韓一側:日韓企業赴大陸投資高世代線,可以看做是在無力阻止大陸進軍液晶面板生產線的背景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時達成以“培養全球液晶老三陣營大陸面板產業”打擊“全球液晶老二陣營臺系產業”功效的“不會輸”的一招棋。
灣奇美電子總經理王志超“一定有公司要倒”說的是誰呢?肯定不是日韓企業,因為他們有很好的自我面板消化能力;也不大會是大陸企業:這邊大部分項目具有日韓背景,同時也擁有很強的本土“消化”能力——真正危險的是臺灣的面板企業。因為,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大陸建設面板產業、全球產能可能極具過剩這樣的慘烈競爭,更會包括大陸面板項目背后大量的日韓身影,以及日韓擺出的“高低端通吃”、以技術轉移追求低成本,和最近距離貼近全球數一數二的彩電產能市場的“攻擊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