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產業鏈上游發展,進入高附加值、高利潤的面板產業,是我國整個平板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必然。我國液晶面板產業要想取得突破,除了國家政策支持,資金和技術也很重要,因為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元的投入,不是一個或幾個企業能簡單完成的。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政企之間、企業之間的關系不應是孤島模式,這是一個共生的時代,中國企業單打獨斗的模式該變通了。我們不希望壟斷式的國家財閥,但呼喚協同競爭的產業鏈出現。
中國液晶電視生產企業受上游液晶面板廠家控制的局面一直沒有改觀,6月份以來液晶面板價格一路上漲,整機生產廠家因為成本上升又不敢漲價而叫苦不迭。近日,又有新聞報道,日韓液晶面板生產巨頭又合謀漲價,國內液晶電視生產廠家的苦日子還得繼續過。國內彩電企業一直想從受制于人的困境中沖出來,無奈受限于液晶面板生產線高昂的價格,使其在國內的生產始終追不上日韓企業的腳步。要想打破這種局面,是時候由國家出面引導企業協同作戰了。
液晶面板核心技術受限,生產線引進即落后
長期以來,中國液晶電視產業的發展飽受“缺屏”困擾。國內雖然有上廣電、京東方和龍騰光電三家液晶面板制造企業,但都是落后的第5代生產線,生產出的液晶面板主要供應電腦顯示器。中國彩電企業需要的液晶面板90%以上都要從日本、韓國和臺灣進口,這就造成了國內彩電企業在面板資源上受國外企業鉗制的局面。
盡管近些年通過合資或者引進等措施,國內的電視廠商與國外的液晶電視面板廠商有一些合作,但在核心技術方面,國外卻一直對我國采取封鎖的政策,這就造成了在技術上我國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目前世界的液晶電視面板技術更新非常迅速,從5代線、6代線一直到10代線,幾乎沒幾年就會有一個新的技術出現,這使我國在技術投資上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中國液晶面板企業在從國外引進生產線時,就已經陷入外資企業的誤導陰謀中,外資企業轉移的是淘汰的落后生產線,中國面板企業陷入“引進即落后”的困局:落后的生產線在生產效率、生產成本等多方面都低于高世代線,更為重要的是,大尺寸電視成為當前平板電視市場的主流,而低世代線是根本無法實現切割的,大部分只能供應電腦顯示器,這就造成了當前中國液晶面板產業即使擁有生產線也還是要從外資企業采購面板的尷尬境遇。;同時,外資企業通過轉移落后生產線設置了病毒性陷阱,相當于從中國面板企業身上插了材料采購、專利收費、設備及部件維修三根管道“吸脂”,抽取產業利潤。
由于液晶電視面板的技術更新速度快,也造成了整條生產線的投入非常巨大。一般而言,一條液晶電視面板的生產線投入在幾十億甚至幾百億元人民幣,對于只有十幾年快速發展的我國電視企業而言,這樣大的投入,無論是戰略考慮還是實際投入,都有極大的困難和相當大的風險。同時,國內相應的產業鏈建設并不完善和成熟,液晶電視面板的上游或相應的零配件等整條產業的支撐力度以及產業環境都不理想,這些都造成我國盡管在液晶電視面板理論方面已經有一些建樹,但在產業化方面卻任重道遠。
液晶面板產業發展亟待國家出面引導
正是由于受限資金等投入成本少,達不到引起和吸納最先進的液晶面板技術,致使“引進即落后”的局面一直沒有得到改善。上百億元的投資對于任何企業來說都不堪重負,甚至是不敢想象的投入,因此由國家層面牽頭甚至投入經費,聯合大批有實力的企業來共同引進并吸納先進的液晶面板生產技術成為唯一破解這一難題的解決辦法。從經驗上來看,曾經國內CRT電視的輝煌也是得益于國家政府部門出面,國外如今的液晶面板生產技術也是得益于國家級發展戰略。
據了解,日本很早就把發展光電子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有力推動了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產業的發展。
早在1979年,政府就資助7.7億美元,通過光產業技術振興協會組織16家企業發起“光電子基礎研究計劃”,后又資助8.2億美元成立光電子技術研究公司,進行光電子材料的基礎研究。韓國為追趕日本平板顯示產業,2002年制定了“平板顯示器產業發展計劃”,從2002-2012年10年間,韓國政府規劃出資數億韓元支持平板顯示器件產業全鏈條發展。我國臺灣地區于1982年就將光電子列為重點科技,運用財稅、金融等政策手段,引導和鼓勵企業從事研究開發。
日本和韓國液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這些政策的大力支持。向產業鏈上游發展,進入高附加值、高利潤的面板產業,是我國整個平板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必然。我國液晶面板產業要想取得突破,除了國家政策支持,資金和技術也很重要,因為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元的投入,不是一個或幾個企業能簡單完成的。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政企之間、企業之間的關系不應是孤島模式,這是一個共生的時代,中國企業單打獨斗的模式該變通了。我們不希望壟斷式的國家財閥,但呼喚協同競爭的產業鏈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