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三大面板供應商友達光電執行副總彭雙浪,最近半個月走訪了中國大陸不少市鎮,考察家電下鄉情況。在山東青島的一家店里,他驚愕地發現這里沒有液晶電視,墻上還有一個大洞——原來連墻上的展示機都被賣掉了。一機不存,可見需求之熱。
“目前我們只能滿足顧客的七成需求,訂單能見度已達第三季底。”8月中旬,彭雙浪接受記者采訪時告訴記者。他同時透露,四季度的面板價格仍有上揚空間。
在“家電下鄉”、“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和“以舊換新”等多重政策的推動下,液晶電視火了。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液晶電視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5%,僅端午三天假期,彩電銷售量就比去年增長了90%。
市場調研機構DisplaySearch的最新報告也顯示,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是全球唯一的液晶電視出貨量增長地區。當季,中國大陸仍然是全球電視出貨量最大的區域市場,占全球出貨量的比例從2008年第四季的19.1%上升到21.3%,其中歸功于液晶電視的拉動。
“今年全國農村液晶電視市場增幅將超過70%,而下半年包括液晶、等離子電視在內的平板電視市場將同比增長100%。” 中國電子[0.99 0.00%]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白為民預測。
而彭雙浪認為,去年中國市場液晶電視銷售量約1300-1400萬臺,市場預估今年銷量上看2400萬臺,2010年將達3300-3500萬臺,預期2011年大陸就會成為全球最大液晶電視市場。
然而,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的持續升溫也催漲了上游面板的價格,在面板漲價、缺貨的雙重壓力下,密集赴臺采購成了大陸彩電廠商的集體行為。
6月8日,由海信、海爾、創維、康佳、長虹、TCL等9家彩電企業組成的大陸液晶電視面板采購軍團從臺灣滿載而歸,它們帶回的是與友達光電、奇美電子等臺灣液晶面板廠商簽訂的總額高達22億美元的采購大單。早在今年1月中旬,他們便與臺灣液晶面板廠商簽署了總額21.9億美元的液晶面板采購協議。
“今年1月份與友達光電和奇美電子簽訂采購協議之前,兩家還有400多萬塊液晶面板可以出售,然而到了4月,訂單卻無法按期落實。”長虹集團一位彩電負責人對記者透露,由于年初對市場預判不明朗,面板采購訂單并非長協價,隨著臺廠庫存被迅速瓜分,新產面板價格自二季度起便一路上漲。
“過去兩個季度,面板廠商在生產上的保守造成現在行業整體供應不足,現在價格有較大的上漲空間。”彭雙浪認為,這是面板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
其次,今年2月后,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價格觸底反彈,韓國兩大液晶面板廠商率先聯手漲價。
另外,7月,韓國三星、LG也緊跟大陸企業之后,向臺灣廠商拋出自去年8月份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液晶面板采購訂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升了臺灣面板的價格。
“事實上,由于之前面板價格下跌得太多,廠商都希望面板價格在今年有所上漲,全球五大液晶面板廠商可謂一拍即合。”彭笑道。
“從去年八月至今,友達液晶電視面板在中國大陸的出貨量比去年同期成長了四至五倍,占友達的比重也從去年的8%增長至逾20%。”彭雙浪抖出了“家底”。
“去年8月,索尼、三星、LG等日韓企業取消了此前的訂單,改為自己供貨,臺灣面板真是雪上加霜。” 彭雙浪無限感慨,“日韓彩電廠商長期以來都是臺灣液晶面板行業的大客戶,之前友達八成以上的面板都是供應日韓客戶,但危機時刻日韓彩電生產商都轉而采購本國廠商的液晶面板。”
2008年底,正當臺灣液晶面板行業最“水深火熱”之時,大陸彩電廠商赴臺采購,給臺灣廠商吃了一顆定心丸。“有了大陸市場的保障,臺灣液晶面板行業才看到了扭虧為盈的希望。”彭雙浪說。
臺灣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近期一份市場報告顯示,作為韓國科技企業領導世界市場招牌產品的液晶面板,去年第一季度韓國面板企業在中國液晶市場上的占有率達46.2%,與位居第二、第三的中國臺灣(35%)和中國大陸(13%)之和相差無幾。但今年第一季度,韓國液晶面板份額大幅下滑至29.7%,降到第二位,升至第一位的臺灣面板占有率達56.5%,差距擴大到近兩倍。
液晶電視終端的銷售也是如此,三星電子雖然是世界第一大電視機制造商,但根據中怡康2009年1-5月國內彩電零售量數據,它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量已經下滑到第8位,僅5.1%。三星電子相關人士表示,這是大陸家電企業的低價攻勢及兩岸協同的“Buy China(購買中國大陸及臺灣產品)”共識的結果。推波助瀾的,正是中國政府從2009年初開始實行的“家電下鄉”政策,此政策向低價家電產品傾斜,有利于大陸和臺灣的IT家電企業。
日本在華企業的一些相關人士也持有同樣觀點,他們認為雖然中國為了刺激個人消費,以購入家電和汽車者為對象支付補助金和實行免稅,但是只以政府認可的低價制品為對象,夏普、索尼等很多日本企業的產品不在補助和減稅的范圍內,因此在“家電下鄉”政策中難以與大陸及臺灣企業競爭。
“奇美今年第一季度向中國大陸電視機制造企業提供的LCD面板達228萬塊,和一年前相比激增至5倍以上。”奇美電子副董事長吳炳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家電下鄉”政策將補助金支付對象限定為低價產品,因此只有中國大陸和臺灣企業從中受益。而索尼、夏普、三星、LG等日韓彩電企業因產品定價較高,很難進入政府補助和減稅的范圍內。
對于大陸市場的“雪中送炭”,彭雙浪也極為認同。他指出,中國大陸電視用液晶面板90%以上依賴進口,今年第一季從臺灣進口占55%、韓國40%、日本等只占6%。而且今年實現大三通,兩岸經濟正迅速融合在一起,中國大陸政策性新增訂單又多下給臺商,友達、奇美受益最大。
“不過由于去年價格跌得太低,又面臨上游玻璃基板缺貨等因素,臺廠產能目前釋放也只是在八成左右。”彭雙浪告訴記者,大陸廠商采購多集中于中低端產品、面板整體價格仍處低位等因素,也還阻礙著臺廠全力生產。只有當面板價格漲到高于成本或者企業全面止虧,臺灣面板業才有可能全面釋放產能并擴充高世代線。
“如果說兩岸合作之門大開,是先經貿后政治。那么對于液晶產業來講,頻接采購大單也會成為臺灣液晶面板廠商與大陸下游企業深度產業合作的契機。”臺灣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說。
他認為,臺灣的面板技術加上大陸的彩電市場,兩岸合作制定的產業共同標準有望成為世界標準。更為現實也更為重要的是,與大陸整機企業在技術和生產上加強合作,能擴大臺灣液晶面板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增加與日韓競爭對手抗衡的籌碼。
“若兩岸液晶業者一味走低價低階的采買路線,那無異于將臺灣面板廠打拼多年建立的全球競爭力拱手奉上。”對于大陸液晶業者頻繁來臺采買,也有島內業界人士持反對聲音:“如果大陸廠商來臺聯合采購只為‘聯合殺價’,臺廠最終的合約價或只夠維持成本,根本賺不了幾個錢,而若為此犧牲利潤安排生產更多低階產品就更不劃算。”
“臺灣屏的優勢在于性價比,海峽兩岸業者的合作絕不能只滿足于收益‘家電下鄉’的小尺寸,未來大尺寸是液晶電視的發展趨勢。”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家電市場專家陸刃波認為,在制造大尺寸液晶面板所需的高世代線核心技術上進行產業合作,才是兩岸液晶顯示企業的出路。
全球面板產業集中在亞洲的日本、韓國、臺灣地區及中國,其中以東芝-夏普-先鋒、松下-日立-佳能的日本軍團技術最為領先,其次是韓國的三星和LG。而從產能來說,則以韓國兩強最大,超過全球產能的50%,臺灣次之。
中國雖擁有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三家大型液晶面板制造商,但它們只擁有5代線,這種低世代線生產的小尺寸液晶面板主要應用于電腦顯示器,而大陸液晶電視行業多年來一直處在“缺屏”狀態。
不過,隨著兩岸關系進入蜜月期,中國大陸在經濟政策上給予臺灣強大的扶助與特別優惠,韓國《朝鮮日報》不久前發表文章指出:在以液晶面板、半導體芯片為代表的IT領域,韓國企業一直保持全球強者的地位,但最近在“Chiwan”企業的攻勢下,正接連遭遇市場敗績。
臺灣業界傳出消息,為了應對兩岸企業聯手稱霸及對日韓企業市場地位造成的威脅和沖擊,日韓廠商除了年初開始“封殺”大尺寸臺灣屏以外,近來又采取了新的手段——轉而向臺灣廠商大量采購22-37英寸液晶電視面板。
“封殺掉毛利率高的大尺寸‘臺灣屏’,再轉手把大陸企業急需的中小尺寸面板低價‘包圓’——日韓的用心險惡,其目的是通過封殺、買斷‘臺灣屏’打壓大陸彩電業。”國內一位資深家電業人士指出。
他分析,如果日韓能借機置臺灣液晶面板產業于死地,那么全球最大市場——中國大陸——的彩電廠商未來就只能向日韓面板廠采購。而不同于臺廠專注于上游面板制造,日韓面板廠商還掌握終端品牌資源,那國產彩電業者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液晶面板占整機成本的70%,日韓液晶巨頭一直采用‘面板利潤補整機’的戰略來抵消掉國產平板電視的成本優勢。”前述康佳人士告訴記者,當2007年液晶面板供不應求時,三星、LG等面板巨頭都優先將面板自用,并訂購了友達、奇美等臺灣面板公司超過40%的面板,迫使中國彩電企業拿著錢滿世界買高價屏。而此次遭遇全球經濟寒冬后,三星、LG等一面減產提價一面封殺臺灣屏,想藉此重創臺灣和大陸的液晶企業,這次兩岸液晶企業抱團其實也是被日韓逼出來的。
不過讓國產彩電廠商欣慰的是,日益嚴峻的市場狀況也客觀上加速了海峽兩岸液晶產業向縱深合作的步伐。今年初,國家出臺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完善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重點扶持6代與8代面板生產線的建設”,各相關企業和地方政府爭相把建設高世代線的報告呈交給工信部。
2月,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組織實施彩電產業戰略轉型產業化專項有關問題的通知”,這是政府首次以文件形式牽頭發展平板顯示產業,是繼家電下鄉后對國內彩電產業的又一利好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臺灣地區“經濟部”于近日初步完成“產業開放登陸清單”,其中液晶面板及半導體的先進技術有望通過專項審查的方式到大陸投資。按照臺灣地區“經濟部”新規,液晶面板業是開放10代廠(不含)以下登陸,但需經專案審查。初步規劃以“N+1”或“N+2”為原則。N為世代數,表示需在臺完成一座新世代廠,才能登陸蓋前一代或前兩代的舊世代廠,3、4代廠則傾向不設限。目前臺灣尚無10代廠,最新的世代是友達剛量產、臺灣第一座的8.5代廠。依此原則,友達可以登陸投資6代或7.5代廠。
市場研究機構SEMI中國平面顯示經理楊韻嬌認為,臺灣面板廠商和日韓企業相比,一是臺灣面板廠沒有自有品牌的終端產品,與大陸彩電企業合作不會產生競爭。二是日韓面板廠已經開始將生產重心轉向特定產品領域,而臺灣面板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模式更加多樣,靈活性更高,能夠更大范圍地滿足大陸諸多不同客戶的需求。三是兩岸語言、文化相通,溝通障礙較小。
對此,陸刃波認為,臺灣開放液晶面板投資,短期或對大陸面板企業構成競爭,但從長期來看是正面的、健康的。除了將帶動日韓競爭對手投資跟進,面板產業投資拉動的上下游產業鏈發展以及區域經濟聚合效應,都是大陸各級地方政府發展地區經濟所急需的。同時,臺灣開放液晶面板投資,將有望提高大陸平板顯示產業的整體工藝技術和管理水平,臺商帶來的投資資金也可以減輕大陸銀行和地方政府在資金上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