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滿洲里海關正式啟用自行研發的“進出境列車艙單監控系統”,成為全國第一個啟用列車監管“電子眼”的海關。
滿洲里鐵路口岸是中俄最大的陸路口岸,承擔中俄貿易60%的貨運量。從1908年滿洲里正式設關至今,百余年的時間里,對于進出國境的載貨列車,無論由多少節車廂,對于車廂號碼及相關貨物信息,海關關員都是一節一節核對過來的,既費時,又費力。
在滿洲里海關一線工作二十幾年的孫冶夫科長親身經歷了鐵路口岸監管工作的變化,他告訴筆者:“以往查驗一列火車至少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核對車號不難,只是費點時間,難的是查驗貨物,查驗關員需要攀爬到火車車廂里開展查驗,夏天還好些,到了冬天衣服穿得多,攀爬就困難了,就怕檢查裝鋼板的無蓋車,車身離地面三米多高,鋼板體積小且重量大,全平放在車底部,從外面爬上去后一般要跳下去查標記代號、規格、到站等。冬季鋼板上一層雪,滑倒是經常事,摔得屁股生疼,滾的滿身是雪。真是又累又危險!如今,一個艙單監控系統一分鐘的工夫就給都解決啦!”
滿洲里海關“進出境艙單監控系統”,是滿洲里海關在總結多年監管經驗的基礎上,以信息化和網絡化技術為手段,自行組織開發建設的一個科技項目。
在列車進入國境線時通過超高清晰攝像系統,從上下左右多方位攝錄完整的車體圖像,準確記錄車廂四個不同位置的廂號。同時,計算機系統自動將進出境列車的實貨監管信息與保存在通關管理系統內的信息流進行比對,形成監管過程的閉合回路,實現了將所有進出境列車信息完全置于海關監控之下。由于該系統最大限度的減少了人為干預,不僅保證監管的嚴密性,更為防范廉政風險設置了一道防火墻。
滿洲里海關監管通關處負責人宋福振告訴筆者,啟用該系統的另外一個收益是通關效率大大提高。以往依靠人工監管,數據核對時間長,查驗關員需要反復翻閱、對比、登記報關信息,且準確度差。該系統啟用后,原來需要查驗關員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查驗工作,在不足半秒鐘的時間便已經通過計算機自動完成,數據核對準確率達到100%。核對完成后,系統會自動發出警報提示查驗關員存在風險的車廂號,關員可以結合海關業務系統,通過風險分析評估,決定是否現場查驗,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滿洲里陸強進出口公司負責人劉勇告訴筆者:海關查驗時間短了,貨物滯留時間少了,為企業快速通關、節約周轉資金作出了貢獻,海關的高科技真了不得!
“一百年風雪把關路 半秒鐘指尖能通關。”對進出境列車實現電子監管,是滿洲里鐵路口岸運營百年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在寒冷漫長的冬季,海關查驗關員再也不用冒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寒在鐵路到發線進行人工監管了,是海關不斷完善鐵路口岸物流監管的又一里程碑。
滿洲里海關大力推廣H2000通關系統、風險管理平臺等,大大加快了邊境口岸的通關速度,增強了口岸通過能力,不僅給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繁榮口岸經濟、提升口岸競爭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滿洲里海關推廣應用HB2004政務辦公系統、工資考勤管理系統、電子郵件、門戶網站、互聯網寬帶接入等,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關務公開水平和管理透明度。
滿洲里海關在各口岸建立包括閉路監控系統、電子地秤、X光機、進出境車輛管理系統在內的物流信息監控體系,實現了對進出境物流、人流的全方位實時監控和高效通關,確保嚴密監管與高效運作的統一。
滿洲里海關將口岸辦公電話、關員移動電話并入關區通訊網絡和VPMN網,深化辦公通訊的信息化水平,降低了通訊費用,提高通訊便利。
相關鏈接
滿洲里海關所轄的其他各個口岸與滿洲里鐵路口岸同步實現科技騰飛。近年來,滿洲里海關利用科技手段推出了許多便捷通關、嚴密監
管、預防腐敗的改革措施,每一次改革都對口岸通關速度和通關效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滿洲里公路口岸、阿日哈沙特口岸、額布都格口岸、黑山頭口岸、室韋口岸等六個邊境口岸的通關現代化水平與滿洲里鐵路口岸同步,滿洲里海關45萬平方公里轄區范圍內的通關業務工作全部實現信息化作業和零延時通訊。
近年來,滿洲里海關加大對邊境口岸的科技投入,全面啟動口岸信息系統擴建項目,量身定制了網絡規劃設計、通訊系統改造和監控系統升級的具體方案。針對阿日哈沙特、額布都格、黑山頭、室韋四個口岸新建綜合樓、重新調整監管場所的實際情況,重新規劃信息系統設置,暢通了口岸與總關的網絡互聯。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邊境口岸網絡基礎設施,對網絡設備進行升級換代,地處偏遠的邊境口岸均實現了業務運行網、業務管理網和互聯網三網接入,徹底結束手工作業的歷史,通關效率提高了幾十倍。在此基礎上,滿洲里海關從四個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通關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