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國務院批準,由國家科技部、山東省政府和威海市政府共同創辦的國家級高新區,是全國三個火炬高新區之一。高新區總面積120平方公里,轄1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57個行政村、16個居委會,總人口26萬。經過18年開發建設,威海高新區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聚集、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經濟外向度不斷提高的投資熱土,躋身全國首批創建創新型科技試點園區。
與其他市區相比,威海高新區的社會治安管理面臨高新技術企業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多、重點治安保衛單位多、流動暫住人口多的“四多”特點。由于社會治安局勢復雜,警力不足,前些年區內刑事和治安案件發案不少,公安干警疲于應對接出警。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為此,高區黨工委、管委決定,從2007年起,分三步全面推進技防設施建設。第一步:2007年實現建成區動態監控系統建設全覆蓋;第二步:2008年實現鎮、街道辦事處動態監控系統建設整體升級;第三步:2009年實現動態監控系統建設“村村通”。
到2007年底,區內主要干道、規模以上企業周邊及內部、學校周邊及內部、公共聚集場所和重點要害部位,全部安裝了動態監控設施。區管委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新建了古寨、初村和金海灘三個派出所,建成了區公安分局治安動態監控中心和臥龍、古寨、初村三個派出所動態監控平臺,實現了警務區、派出所和公安分局動態監控系統三級聯網,大大提升了轄區社會治安防空能力和刑事案件偵破效率。
為確保技防建設“村村通”工程順利實施,高區管委把農村技防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年度目標績效考核。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技防設施建設的意見》,統一監控系統硬件和軟件標準,對各部門在技防建設中的職責進行明確分工。
技防建設的最大難題是資金,建設和運行的費用投入較大。資金從哪里來?為解決這一問題,高區在怡園街道辦事處進行試點的基礎上,采取“五個結合”的方式,使技防建設“村村通”工程迅速推開。一是與舊村改造相結合。按照“誰開發,誰投資”的原則,把技防設施建設納入舊村改造整體規劃,由開發商出資,與回遷房建設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畢家疃、西澇臺等12個村通過這種辦法安裝了動態監控設備。二是與部門包村相結合。由包村機關部門和事業單位籌措資金,為15個經濟困難村安裝了動態監控設備。三是與黨員現代遠程教育系統建設相結合。依托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絡,實現遠程教育和動態監控系統二網合一,有3個村通過這種方式,完善了動態監控設施。四是與企業幫扶困難村相結合。鼓勵經濟實力雄厚的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有16家企業給幫扶村安裝了動態監控設備。五是與富村幫扶困難村相結合。引導建成區畢家疃、后峰西等經濟強村,對口幫助部分困難村安裝了動態監控設備。
只有將全區布設的5569個監控探頭全部納入公安網絡平臺,實行統一調度、實時掌控,才能提高動態監控系統的共享度和利用率。但這需要一大筆網絡運行和維護費用。誰來為這筆費用買單?威海高新區探索了四條途徑:一是公開競標。以鎮、街道辦事處為單位,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選擇網絡運營商,降低運行成本。二是分級負擔。與公安監控平臺和監控中心聯網的費用,分別由區和鎮、街道辦事處財政承擔,減少農村和廠企的負擔。三是“誰投資,誰受益”。布設在企業、工業園區和經營網點及周邊區域的監控費用,由受益單位承擔。四是改造升級。高標準、高質量地建設了分局動態監控中心和三個派出所動態監控平臺,實現了轄區村、派出所和公安分局動態監控系統三級聯網,全區農村監控探頭
聯網率達到96.5%。
為配合農村技防建設“村村通”工程的實施,充分發揮監控系統的作用,威海高新區管委建立了四項工作機制:一是動態監控與治安巡邏聯動機制。依托臥龍、金海灘等派出所和巡警大隊,整合轄區22個村的50多名巡邏隊員,成立了5支村際聯合巡邏隊,實行“五統一”管理,使“游擊隊”變成“正規軍”,更好地發揮了作用。二是動態監控和研判機制。對案件多發地段和多發時段實行動態集中觀察。如商場發生盜竊案多時,就部署探頭集中監控商場;森林火災多高發時期,就把探頭指向山林。三是督導檢查機制。堅持日常檢查和突擊抽查相結合,確保各單位動態監控系統正常運轉。四是獎勵機制。專門設立安泰專項獎勵基金。到目前,通過動態監控系統查獲違法犯罪嫌疑人138名,給值班有功人員發放獎金2.8萬余元。
動態監控系統在平安高區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偵破2008年“11·26”殺害出租車司機案件中,通過調取初村鎮院下村的動態監控資料,及時發現了線索,僅兩天時間便將犯罪嫌疑人全部抓獲。
下一步,威海高新區將在已經實現在動態監控“村村通”的基礎上,加快實現重點機關事業單位“家家通”,規模以上企業“廠廠通”,居民小區“區區通”,初中以上學校“校校通”,大型商場超市“店店通”,為建設平安和諧高區,服務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