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要發展高世代面板產業,短期內只有借助日韓或中國臺灣的力量。而這其中最為活躍的就是夏普,從長三角地區到珠三角地區,耗費一兩年“考察”完我國平板顯示產業鏈最為完善的兩大基地后,卻依舊選擇繼續放風而沒有實際動作。
記者了解到,在全球平板顯示產業已呈現向中國大陸轉移的大趨勢下,高世代面板生產線向中國大陸轉移已成必然,在夏普的刺激下,目前臺灣面板廠也流露出投資大陸的跡象,而中國大陸最有望承接這種產業轉移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也做足了產業配套準備。
”
與去年零星放出要在中國大陸投資高世代液晶面板廠不同,今年年初開始,日韓面板企業無論在公開場合還是非公開場合,都在向外界傳達“他們即將在中國大陸投資高世代面板生產線”的信息。
這其中,夏普表現得最為活躍。年初,夏普透露促進新興市場面板事業發展的構想。夏普社長片山干雄指出,夏普留意該公司在中國大陸、俄羅斯、東歐、拉丁美洲、中東、非洲的增長,當地沒有基礎建設,很難靠自己拓展,所以打算通過和企業或政府結盟來擴大事業。
此消息為后來“夏普參與上廣電第6代線項目”奠定了炒作基礎。3月,日本媒體稱夏普正在與上廣電緊急談判,雙方打算在上海合作生產液晶面板,并力爭在今年夏季之前達成初步協議。如果此業務達成一致,將是夏普在海外建設的首條液晶面板生產線。在此期間,韓國LGD公司也表示有意在華南投資一條第7.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不過和以前并無區別,夏普和上廣電的聯姻后來也不了了之。
隨后5月,夏普高層在深圳再次透露年底將在中國大陸建面板生產線的消息。
然而,當《中國電子報》記者致電夏普商貿(中國)有限公司品牌統籌楊曉麗處時,卻得到了“不確定”的回復。
其實,這種“高層放風、下面否認”的做法實質是在爭取更大的優惠,從長三角到珠三角,夏普的猶豫不決實際是在尋找更為有利的政策扶持。事實上,就夏普自身而言,其已經陷入了財務危機。夏普4月下旬公布的2008年度財報顯示,受液晶電視機價格下滑和手機銷售低迷的影響,夏普銷售額同比下跌16.7%至28472億日元,凈虧損1258億日元。不過,夏普還發布了公司在下一財年將實現30億日元贏利的消息。
這種情況下,夏普將其優勢資源(如面板技術)轉移一部分出來轉化為未來贏利,或許是不錯的選擇,而為了爭取更大的主動權,夏普選擇到處游說、放風,從而選擇最好的條件投資則是理所當然的了。
本以為臺灣面板廠沒有實力與之較勁的夏普,如意算盤打錯了。近日,中國臺灣有意開放了12英寸0.65微米晶圓廠及液晶面板廠到大陸投資,引起了業內一陣關注。
這只是一個表象。全球經濟低迷、中國大陸市場表現良好的特例,引發了臺灣面板廠的關注。有統計顯示,中國電視用液晶面板需求量2008年為1272萬片,估計2009年將達2000萬片,2010年增加到2800萬片,2011年將達到3500萬片。由于大陸供應商京東方、上廣電、龍騰光電、深超廣電都只能生產電腦用液晶面板,中國電視用液晶面板幾乎全部依賴外購。據了解,今年第一季度從臺灣購買占比為55%、韓國為40%、日本和其他等為6%。
這種簡單的供求關系可能會在不久后被打破,面板層面的合作有望浮出水面。
據了解,目前中國大陸籌劃新增面板廠,計劃在2011年前投產將有6代線、7.5代線,以及京東方籌建中的6代線與8代線各一條,產能合計達3960萬片。此外,日韓廠商如夏普、LGD等都在積極和中國大陸的一些部門接觸,想盡早搶占中國高世代面板市場的話語權。在巨大需求的保障下,液晶面板在中國大陸市場供不應求的狀況將持續3年以上,目前中國家電廠一方面積極往海外尋求面板貨源,另一方面則爭取與海外面板廠合資在中國大陸建廠。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林元芳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力爭在3-5年內,以平板彩電整機技術改造為龍頭,以建設液晶電視高世代生產線、等離子面板生產線等顯示器件為突破口,初步形成平板顯示產業配套鏈。”
對此,我國臺灣廠商也想借助兩岸合作的機會加大與大陸企業在面板方面的合作。臺灣媒體呼吁在大陸彩色電視供不應求、液晶面板又嚴重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若開放臺灣面板廠與大陸家電廠合作,一方出技術,一方出資金及包銷,對臺灣面板廠將是一大契機。同時能繼續擴大臺灣面板廠市場占有率,從而與日、韓企業分庭抗衡。
GfK中國行業研究與定制服務事業部總監葉平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中國平板顯示產業的壯大,也為我們爭取到更大的話語權。配套產業的日趨完善,將有助于大陸發展面板產業。”
記者統計發現,曾經表示在中國大陸建立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企業已經有奇美、夏普、LGD、三星等,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日益加深的情況下,這些液晶面板上游企業積極尋求中國市場的支撐,把液晶面板生產線轉移中國大陸是必然的。同時,深圳、南海、上海、昆山等地方政府也都明確表示將建立第7代以上的生產線,并給予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
“平板顯示產業或者半導體產業,它的產業聚集效應非常重要。”臺灣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彭雙浪表示,“如果產業配套企業非常分散的話,對產業發展是比較不利的條件,包括比如說設備、材料的運送,尤其未來更高的世代的時候,它的設備,不管是體積或者精密程度更高,要經過長途的運輸其實不太可能。它的原材料或者它的產品,在運輸跟后勤這塊的成本更高。所以產業聚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實,大陸2003年本土液晶產業就開始成長,現在已經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兩大產業集群。這其中,又以長三角更為明顯,長三角平板顯示產業與半導體產業發展同樣出色,幾乎全球前10大的液晶面板廠的模組生產、背光模組廠、液晶顯示器廠和筆記本電腦廠商都已經在此建立了生產基地。LG飛利浦、瀚宇彩晶、統寶光電選擇了南京;索尼、夏普選擇了無錫;中華映管選擇了吳江;友達、三星、日立選擇了蘇州;奇美在寧波建立液晶模組生產線,這些面板大廠基本都選擇了長江三角洲地區。
此外,長三角地區包括瑞儀、輔祥、科橋、中強光電等上游企業,南京LG飛利浦、蘇州三星、上廣電NEC、吳江華映、南京瀚宇、蘇州友達等中游廠商以及吳江大同、瑞中科技、廣達電腦、藍天等下游廠商都已經著手在長三角的產業部署,使得長三角液晶上下游產業已形成集聚態勢,龍騰光電也正在昆山投資建第5代線。
雖然長三角、珠三角已經有一定產業承接的能力,但與臺灣比起來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以臺灣為例,臺灣島從北到南,從最北到最南是330公里。真正產業聚集大概200多公里,但是集中了密度非常高的上中下游產業。彭雙浪表示,除了平板顯示產業外,還有很強大的IC(驅動電路)產業基礎。平板顯示產業上中下游除了原材料之外,還有元器件、面板、下游系統。除了更上游原料以外,其實以面板上游來看,包括面板、彩色濾光片、玻璃、背光源、IC等企業,在臺灣有一個非常完整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