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星電子全球一季度的盈利表現中,三星并不回避中國市場對其的貢獻:據中國三星CTO兼三星電子中國通信研究院院長王彤透露,與中國經濟復蘇跡象同步,三星的終端部分已經率先擺脫陰影。
全球金融危機下,唯獨中國市場依然保持穩健增長的經濟發展趨勢。中國市場也成為了眾多國際跨國企業的重點“過冬”市場和“危機糧倉”。但是對于韓國三星,中國市場的戰略價值不僅如此。三星一直以建立第二個三星的口號來形容國內市場,并拒絕采用“三星中國”的稱呼,而是應用了“中國三星”這樣一個更為貼近中國百姓情感線的稱謂。
母公司位于韓國的三星,在全球范圍競爭的背景下一直有一個不敵歐美和日系企業的軟肋:那就是“本土市場過于狹小”。對于日系企業,在金融危機下可以更多的依靠本土市場過冬,但是韓國三星巨大的產業能力和韓國市場規模極不相稱,她更需要一個像中國這么大的市場做自己的“母市場”,進而構筑企業整體戰略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線。
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市場對于三星的“哺育”作用再一次顯現。在日系彩電企業拖累于全球市場而無暇在國內投入過多資源的背景下,三星本應該擁有更大的機會來贏得中國市場,贏得中國消費者。
中國三星只是“第二位的三星”
雖然,三星一直號稱要將中國三星建設成第二個三星,但是這一目標每每在關鍵產業能力和關鍵市場契機上發生動搖。
“像基礎半導體產品、液晶等離子面板業務,三星是不會引入國內市場的”,一位資深家電觀察人士對這一點的見解非常堅決。分析認為,三星的中國戰略不過是個“母市場戰略”,而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三星“母港”。雖然三星中國以“做中國人民喜愛的企業,貢獻于中國社會的企業”自居,但是這種“自居”也僅限于市場一端,不會涉及三星電子的“核心命脈”。在此次金融危機下,三星液晶電視產品的中國市場策略上再次表明這一點。
三星彩電中國區營銷總監晉淵鐸直言不諱的支出,LED(液晶電視)的主要市場在一二級城市,(當然,三四級城市也有高收入者和私營企業主,他們也能買到LED電視)。LED電視瞄準的目標是高收入者,市場價值主要在為三星拿到一部分“高額利潤”。而這部分產品的銷量定位則達到整個三星液晶電視國內市場的30%。由此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機下,三星中國市場的策略是運用品牌優勢確保“中國市場對集團利潤的貢獻”。
“吸金石”讓三星迷失
危機之下,三星中國的戰略顯然有悖“中國三星”的一貫“夙愿”。也許站在商業價值的角度上,三星的做法毫無可擊之處。但是,如果三星真的愿意將中國三星建設成可比肩“三星電子”的另一個三星,而不僅僅是“第二位的三星”,那么三星這一“利潤為王”的戰略則值得進一步考慮。
金融危機下,日系彩電企業在國內市場的“退”已成定局。如果三星將自己視為國內企業、中國消費者自己的企業,那么三星的重點理應是擴大市場份額,用自己的“優秀產品去服務更多的國內消費者”,而不應該雙眼緊盯著“高利潤區”。
春節過后,國內彩電企業(真正的本土企業)紛紛調整了自己的市場戰略,在保持正當盈利的基礎上,依靠國際市場液晶屏幕價格下降的機遇,將更多的低價格、高性能產品推向市場。因此才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在國內品牌強力競爭下,以利潤為核心的三星在國內主要城市市場的份額(三星液晶電視主要在這部分細分市場銷售)由第一迅速滑落到第九。
金錢往往能讓人分不清是非,“吸金石”則更能令人辨不清方向。在金融危機下,三星電子究竟是將國內市場與歐美市場一視同仁,優先保障利潤,還是獨特看待,保持“母市場”的占有率優勢,正在體現著三星的戰略智慧水平,更在檢驗著三星對“做中國人民喜愛的企業,貢獻于中國社會的企業”這句品牌格言的解讀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