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的人真美。”康佳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侯松容2月28日在昆山液晶模組項目開工儀式上,引用了康佳集團最大股東華僑城集團總裁任克雷曾經說過的話,訴說康佳幾年前在黑暗中摸索時的心情。
7年前年僅34歲的侯松容接掌了康佳集團總裁的職位,就是在這7年中,TCL收購湯姆遜、海信平板業務異軍突起、長虹高調介入等離子屏領域等重大事件引發了中國彩電業的裂變,但侯松容選擇了低調,甚至是沉默。
不過這種沉默被江蘇昆山光電產業園里轟鳴的機器聲打破了,2月28日侯松容在這個還有點陰冷的日子里對外宣布,康佳投資8.86億元的液晶模組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侯松容上任之初正趕上中國彩電業從CRT(顯像管)電視向平板顯示轉型的起步時期,在彩電業務的布局上他顯得有點謹慎保守。2004年、2005年康佳彩電業務收入均不超過70億元;2006年、2007年的彩電業務收入也只是在100億元左右徘徊。
主管康佳彩電業務的人事變動似乎可以解釋這一現象。2005年10月康佳集團多媒體事業部總經理離任,并離開康佳;2007年5月康佳集團多媒體營銷事業部總經理葉濤離任,同期離任的還有主管康佳平板業務的總經理劉丹。現任康佳集團多媒體事業部總經理是穆剛,在葉濤在任時穆剛為康佳多媒體事業部運營管理中心總監。
從2006年開始侯松容就提出了價值經營的理念,當年康佳彩電業務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8.66%。但從2007年初開始的中外品牌價格戰惡化了中國彩電業市場競爭環境,特別是上游液晶面板廠商的不規則出牌,讓國內彩電整機企業損失慘重,當年康佳彩電業務收入下滑了5.33%。
客觀地說,特別是穆剛執掌康佳多媒體業務之后,康佳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據北京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對全國393個城市4049家門店的監測數據顯示,2007年、2008年康佳彩電業務的市場占有率都是全國第一,分別為14.09%和14.87%。
不過,成就康佳彩電業務第一名的則是CRT電視,兩年來康佳CRT電視業務市場占有率分別是18.31%和21.49%,都是全國第一。但是兩年來康佳液晶電視業務市場占有率分別是8.33%和10.08%,排名分別是第五和第三,在國內液晶電視市場康佳還落后于海信和創維。
其實,從2007年開始國內彩電企業都開始思考進入平板電視上游領域,而且大部分都行動起來了:海信在青島建立國內彩電企業首個液晶模組生產線,創維參股韓國LGD在廣東的模組工廠,長虹計劃投資21億美元進軍等離子屏領域,TCL在惠州攜手韓國三星建立自己的液晶模組生產線。
國內五大彩電巨頭中,唯獨康佳按兵未動。
落戶昆山
其實康佳并未按兵不動,在液晶電視的銷售量進入全國前三時,蟄伏七年的侯松容開始發力。年近而立之年的康佳從一個來料加工的小廠成長為行業內的龍頭企業,侯松容考慮的則是中國彩電產業更大的發展。
“我和昆山市委書記張國華徹夜長談,關于自主創新、自主品牌以及彩電產業長遠發展。”侯松容說,“康佳的液晶面板項目必須在國內彩電產業整體布局中展開。”
昆山,這個距離上海港口僅僅60公里的江蘇省縣級市,2008年電子工業總產值高達1600億元,聚集了LG、三星、富士康、3M、住友化學、龍騰光電等國際大公司。康佳最終把液晶模組項目落戶昆山正如侯松容所言是從“國內彩電產業整體布局”考慮的。
在珠三角地區,奇美已在佛山南海建立液晶模組生產線,LGD在廣州也剛建液晶模組工廠,TCL在惠州的液晶模組工廠已經開建。海信在青島是最早建液晶模組工廠的國內彩電企業,長虹獨辟蹊徑做等離子屏生產工廠。
對于液晶模組、液晶面板以及相關配套相對比較齊全的長三角或者泛長三角地區,則鮮有彩電整機企業介入。在這一地區,友達在蘇州、奇美在寧波、LGD在南京、三星電子在蘇州等都有規模很大、覆蓋各尺寸的液晶模組生產工廠。
另外,已具備第5代液晶面板生產能力的龍騰光電正在籌劃投資第7.5代線,上廣電與夏普正在商談在上海合作建立第6代或者更高代的液晶面板生產線,京東方的第6代線所在地合肥、彩虹的第6代線所在地張家港就在長三角地區的周邊。未來長三角強大的液晶面板制造能力將為模組、整機生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TCL、創維兩家彩電企業從產業布局上已把生產基地設在華南,海信和長虹兩家分別駐守華東沿海偏北和西部,而擁有強大產業輻射能力的華東核心地帶長三角地區卻留下了大片彩電產業的空白。
“關于項目選址,從去年以來我們考察過國內很多地方,進行了反復的比較和論證,最后決定落戶昆山。”康佳集團新任總裁陳躍華說,“此外,昆山距離安徽滁州生產基地也只有3個小時的車程,在整機生產上康佳將獲得成本優勢。”
“昆山液晶模組工廠將使我們建立起戰略性的成本優勢和差異化競爭能力,這是康佳作為彩電整機企業應對液晶時代的重大戰略性布局。形成新的從整機制造到面板、模組等完整的彩電產業鏈是早晚的事,就如同在CRT電視時代一樣,中國企業又將建立起強大的成本優勢。”侯松容說。
據陳躍華總裁介紹,康佳昆山液晶模組項目將計劃建設8條液晶模組生產線,其中4條純液晶模組生產線,4條液晶模組與液晶電視一體化生產線。建成后,液晶模組可達到年產能720萬片,液晶電視可達到年產能360萬臺,將成為中國最大的液晶模組廠,但所有液晶面板則全部從外部采購。
為全球液晶電視提供面板的廠商主要有三星電子、奇美電子、友達光電和LGD等四家廠商,它們占全球液晶面板市場份額的80%以上,但這四家液晶面板廠商無一家在中國大陸建立液晶面板生產線。
據液晶面板市場研究機構美國DisplaySearch公司估計,今后兩年全球80%以上的液晶模組將來自中國大陸,這勢必與全球80%以上的液晶面板不在中國大陸生產產生矛盾。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液晶電視銷售量大約1200萬臺,預計今年液晶電視銷售量將超過2000萬臺,這還不算海外銷售以及部分國內整機企業為國外品牌代工的數量。
專家指出,整機制造、液晶模組、面板制造占液晶電視產業價值鏈上的成本分別是30%、30%和40%。中國大陸在液晶面板制造領域里掌控力不強是產業鏈不完善的主要原因。
不過,轉機就當前。國家近期出臺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把“平板產業升級和彩電工業轉型”作為6大重點工程之一,這表明建立完善的平板顯示產業鏈是當前我國彩電工業發展的重點,將支持京東方、彩虹、龍騰光電建立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另外,國際金融危機讓三星電子、LGD、奇美、友達、夏普等全球液晶電視面板主要提供商虧損連連,尋求更低廉的制造成本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將是這些面板廠商這兩年亟待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2月28日康佳昆山液晶模組奠基儀式上出現了奇美、LGD、三星電子、龍騰光電等面板企業的代表,畢竟建成的康佳昆山液晶模組工廠每年將有720萬片的面板需求。
奇美則剛在北京約請了國內主要彩電整機制造企業的高層,力推節能面板并積極參與大陸正在推進的家電下鄉。春節之前,大陸彩電與奇美、友達兩家企業簽署了價值超過20億元美元的面板采購合同,海峽兩岸在平板顯示領域的合作已初露端倪,不排除兩三年內臺灣面板企業在大陸投資建立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可能。
奇美董事長廖錦祥在接受《中國電子報》采訪時表示,奇美當然希望在大陸建立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而近期LGD公司也在秘密與中國有關方面溝通,擬在中國建立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專家指出,世界主要液晶面板廠商如果仍然固守所謂的本土技術優勢,將很有可能錯失這次中國市場所提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