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模組廠的投建可以提升中國液晶電視的競爭力,使中國彩電整機廠在液晶產業鏈上的控制率從原來的不到40%提高到60%以上,并且可以建立液晶電視的差異化優勢,是中國彩電業轉型的重要戰略布局。因此,海信、創維過去兩年也已經分別以自建、參股的方式,涉足了液晶模組業。
此外,京東方在合肥正籌建6代液晶面板線,龍騰光電在昆山準備上馬7.5代線,上廣電更醞釀投資8代線。用康佳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侯松容的話來說,中國大地又將建立起完整的彩電產業鏈,在LCD(液晶)時代重塑輝煌。
而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則評價說:“很及時,剛好在產業競爭關鍵之時。”
去年中國品牌在國內平板電視市場已經扳回50%以上的份額。而2008財年日本企業的彩電業務全線報虧。今年是日資品牌的調整年、“療傷年”,而液晶電視市場還在快速上升。因此,對中國彩電企業來說是個大好機遇。
日資企業留下的教訓是,消費電子產品已經不再是奢侈品,關鍵是操作簡便、性能好,雖然品牌會使價值高一些,但如果比別人高太多就不行。日本七大電器企業去年沒有一家彩電賺錢,先鋒還宣布放棄平板。李東生認為,它們的企業結構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競爭,日本企業的管理、營運成本太高,中國企業要避免這樣。
而中國的液晶電視在歐美一直處在中低價市場,這個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少,因為它滿足基本需求,所以中國的液晶電視可以憑借自身的性價比優勢,在此市場放手一搏。
至于新興市場,李東生認為,只要這些國家的匯率稍微穩定,市場潛力還是很大的。今后全球平板電視的增量主要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彩電企業可以盲目樂觀。危機讓日本企業的彩電銷售額大幅下降,中國、韓國企業的銷售額均有所提高。而韓國的彩電業務均已放到中國,因此它們在成本控制上與中國企業沒有明顯的差距,而它們在技術上的投入又較多。所以,在李東生的眼里,韓國企業已成為中國企業的最大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