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以美國為中心的電子書市場迅速擴大的影響,電子紙市場目前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堪稱電子紙主角的,當屬美國E Ink。眾所周知,在全球目前銷售的10種電子書終端的所有品種中,幾乎采用的都是該公司的電子紙。雖然電子紙有多種方式,而把E Ink的電泳式(通過使液體中的粒子移動來進行顯示的方式)稱為電子紙技術的代名詞也毫不夸張。
但是,如果回溯電泳式電子紙的歷史,就會知道其開山鼻祖并不是E Ink。其實,松下電器產業于上世紀70年代前期就在全球首次成功實現了實用化。松下電器著手進行開發是在1968年。當時,開發出電子照片液體顯影液的該公司太田勛夫,將粒子彌散于絕緣性液體中的顯影液技術應用到了顯示器上,這是電子紙開發的第一步。
然而,松下電器在1976年中止了電泳式電子紙的開發。原因之一是,無法解決液體中粒子偏離以及凝聚的難題。因此,質量無法穩定,據介紹,當時投放市場的產品數月后就因缺陷而被退貨。
對于這個難題,緊隨松下之后進行開發的廠商也未能解決。因此電泳式電子紙曾一度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這一難題最終看到解決的曙光,是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難題終結者就是E Ink公司。該公司開發出了一種技術,借助許多微膠囊將粒子分區域進行封閉,由此使粒子的偏離及凝聚難以發生。由此該公司得以獲得了目前的業界地位。
回頭來看,松下中止電泳式電子紙開發的背后,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這就是,當時液晶面板的研發突飛猛進,開始作為顯示器技術的主角稱霸市場。例如,夏普于1973年推出了配備液晶面板的電子計算器。也可以說是液晶面板市場的啟動,使得電子紙的開發停頓了下來。
從那以后經過30多年至今,目前的局面是液晶面板廠商全面進軍電子紙業務。例如,液晶面板廠商臺灣元太科技(Prime View International)2009年6月宣布收購E Ink。另外在同年3月,著名液晶面板廠商臺灣友達光電(AU Optronics)收購了電子紙廠商中排名第二位的美國SiPix Imaging。
各液晶面板廠商采取這些措施的背后,當然有著對迅速增長的電子紙市場的期待。然而在現實中,出于對液晶面板老式生產線的有效利用途徑的模索、以及從市場開始飽和的液晶面板業務中撤出的考慮而關注電子紙的因素比重更大,這一點不可否認。充滿諷刺的是,如今催熱電子紙市場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曾一度擠壓電子紙市場的液晶面板的減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