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京東方8代線今年8月底已經在北京動工, LG Display在廣州投建8.5代線的項目已經正式簽訂官方協議,深圳8.5代線項目也于11月16日正式啟動。而計劃中的高世代液晶線還有昆山的龍飛光電8.5代線、CEC與夏普擬合資投建的8代線、廣東某市準備上馬的8.5代線、合肥引進彩虹集團籌劃的8代線、還有三星擬在蘇州投建的7.5代線……
根據行業權威研究機構displaysearch副總裁謝勤益預計,2013年中國內地的液晶電視規模為4500萬臺,如果按照全部是32寸計算,3條8代線就可以滿足這一需求;而如果按照32寸、42寸、55寸各占出貨量的1/3計算的話,也只需要6條8代線。
產能過剩之危
近年來,盡管中國市場對于液晶產品的需求劇增,但實際目前國際面板業已經進入了穩定的發展周期,即成長潛力已經不值得過分期待,尤其國內市場的政策扶持雖然解了家電廠商的燃眉之急,實則也是在透支著未來的市場利潤,那么即便是液晶生產線具有較強的兼容性,但就當前的產能消化問題已經很緊迫了。
而且從產業的技術革新來看,液晶巨頭們的產品線大都逼近超過10代左右的水平,國內上馬的“最新線”卻不過8代左右的水平,甚至是以吸收更為過時的生產線為代價來接收8代線,這交接存疑的“非常6+8”簡直可稱“淪陷”,所謂的“液晶谷”更接近烏托邦。
綁架
我們也可以拋開產能不談,僅在制造業層面上,我們國家所以深陷“中國制造”的泥沼,就是因為在產業上的對制造的熱衷,尤其是成本控制難以比拼臺灣的情況下,在液晶生產進入成熟期之后,還大量收購產能,這不就是液晶制造在世界工廠的又一個輪回么,而地方政府牽頭集中上馬的結果更是造成了內部的惡性競爭而已,也就說我們還將處于產業鏈的底端。
另外一方面,筆者認為這里面還可能有風險轉嫁的嫌疑。我們知道液晶生產線的換代重點在于工藝和尺寸,其基本原理就如同微軟的換代升級一樣,而外企已通過生產線換代這棵搖錢樹壓榨國內制造業,甚至“綁架”了整個液晶產業,而更嚴重的是請神容易送神難,我們最終接手的低世代線不能貿然淘汰,以至于被綁架的變成了政府和大眾……
規模經濟固然有其優勢,但避免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同樣重要,目前該問題已經引起工信部重視,并著手制定新的政策來對液晶面板行業進行規范,通過加強規劃管理來引導產業的合理布局等措施以求未雨綢繆,但是核心技術技術的痼疾依然存在,貿然上馬液晶生產線無疑是產業綁架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