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廣播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現在業界并沒有嚴格統一的定義,國家及有關行業主管部門也沒有統一的國標和行業標準。筆者認為"智能"一詞應定義為人性化、自動化。智能廣播即可定義為按照人的思維設定其工作方式,并能自動完成人所交給其的廣播任務,且智能廣播應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一套多功能綜合系統。
市場上現有智能廣播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①模擬音源+單片機控制的數碼錄音分區播放器+音頻線+定壓音箱。這種形式一般具有自動開關機、自動分區、自動播放錄音芯片內的音樂等功能。缺點是無法進行多路同時傳輸,錄音芯片音頻取樣頻率低、音質較差、曲目容量小,一般為15-60分鐘,音源節目單調,還得使用錄音卡座、VCD等模擬音源。
②模擬音源(或單路數字音源)+PC計算機+分區控制器+多根音頻電纜+控制碼線+定壓音箱+控制解碼器(有的廠家采用一根8芯網線)。這種方式其實就是多套定壓廣播的堆疊,基本上可以實現多路傳輸,尋址到點,自動播放功能。但其結構過于復雜,施工布線量大,電纜節點太多,可靠性差,且造價也較昂貴,可擴展性較差,在滿足阻抗匹配和功率匹配的原則下才可擴容。
③共纜傳輸+尋址控制器+控制碼線+尋址解碼器+調頻音箱。這種方式可實現共纜傳輸,尋址控制仍需布線。結構較②種有所進步,但施工復雜,設備太多,造價較高。優點是節目和終端都可隨時擴容,不受限制。
④數字多路節目源+多路共纜傳輸+FM-SCA副載波尋址控制信號傳輸+可尋址智能調頻音箱。這種方式不但做到音源源數字化(一臺專用工控計算機,六路不同數字音頻節目并發播出)、管理智能化和播出自動化,而且做到了多套廣播節目與閉路電視、尋址控制信號"一線通",對已有閉路電視系統的學校無需布線,可擴容性良好、可靠性高、安裝簡單,可點對點尋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