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4月與TCL集團合作,在惠州建設年產能超過800萬片的液晶模組項目后,三星電子計劃在珠三角“再下一城”。
“廠址將在廣州和深圳當中選擇。”6月12日,三星電子大中華區總裁樸根熙向記者表示,新模組工廠投資規模約5億美元,目前三星電子正在與潛在合作對象洽談合資,但具體合作對象和控股比例還未敲定。
作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產商,三星電子的此次落地意味著,除友達外,液晶面板全球5強都已落戶珠三角,之前從2006年開始,LGD(原LG-飛利浦)、奇美、中華映管三大液晶模組項目已先后入駐。
值得關注的是,三星電子這次的合作對象究竟是誰?新廠將“花落”廣州還是深圳?此外,到2009年,已逐步成為勞動密集型的液晶模組項目幾乎將全部轉移到中國,中國將獲得全球80%的液晶模組生產能力,在此情況下,中國的彩電業是否能迎來扭轉戰局的機會?
2007財年,三星電子的液晶面板業務獲得了超過17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和近20億美元的凈利潤,但其在中國的液晶模組布局上卻依然落后于對手。
事實上,早在2002年9月,三星電子就投資3.75億美元成立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不過這條生產線主要從事顯示器用液晶模組制造。2006年底,三星電子宣布通過增資擴建增設以生產大尺寸電視用TFT-LCD模組為主的第二工廠。2007年3月,該項目正式奠基,通過此次增資,公司的投資總額達到4.73億美元,注冊資本1.9億美元。
據悉,在蘇州工廠增資前,三星電子曾邀請TCL集團參股并在蘇州建設自己的液晶電視模組一體化工廠,不過由于TCL集團此前已在無錫建立了液晶電視組裝工廠,而且其更希望能在珠三角建立新廠,所以三星電子錯過了那次到廣東投資的時機。
2006年,廣東省為了改變在TFT-LCD產業布局上的落后狀態,廣東省信產廳牽頭與奇美、LGD和中華映管達成投資協議,在政策上給前來投資的臺灣地區和韓國企業提供了很多支持。
在這一輪的引資中,三星電子落伍了。為了能在占中國彩電產能50%以上的珠三角地區落戶,三星電子在蘇州項目未能與TCL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再次將合作對象鎖定為TCL集團。
記者了解到,TCL與三星電子合作的惠州液晶模組工廠分三期建設,總年產能將達800萬片,其中三星電子為該工廠提供穩定的液晶面板供應,而且三星電子將把部分液晶模組項目外包給TCL集團生產。
盡管如此,在該項目中,三星電子并沒有直接投資,而是采取技術合作的模式,按照樸根熙的說法,該項目是TCL集團投資。
這意味著,下一個城市和合作對象才是三星的重點。三星電子中國公司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我們更傾向于繼續與TCL合作,當然也不排除與創維、康佳和長虹合作的可能性。”
三星液晶模組工廠尋找新的落腳點 廣深之爭
三星電子其實一直在為自己主導的液晶模組工廠尋找新的落腳點。2007年11月,樸根熙便曾拜訪深圳和廣州,其當時表示,三星電子有意將全球范圍內的玻殼和彩管業務都轉移到深圳,但對液晶屏和等離子屏的投資沒做任何承諾。
事實上,對于已瀕臨淘汰的彩管和玻殼業務,深圳和廣州并不感興趣,液晶模組以及液晶面板才是它們關注的焦點。
此前,三星電子的液晶模組工廠都集中在韓國的天安市,后來為了讓天安成為其液晶模組的研發中心,三星電子開始向中國和斯洛文尼亞轉移其液晶模組的制造,這包括蘇州的兩期總產能超過500萬片的液晶模組項目。按三星電子的規劃,接下來將在中國華南和印度等地建設類似模組工廠,而深圳和廣州是其在華南的首選城市。
由于三星的新液晶模組工廠不僅可以降低國內彩電企業的運營成本,而且其超過300億元的銷售收入還能為當地政府帶來稅收,帶動相關產業配套起步,廣深兩城都在加緊爭取。事實上,包括東莞在內的其他珠三角城市也對三星電子的液晶模組項目感興趣,而深圳和廣州則更希望其將7代以上的液晶面板生產線轉移過來。
記者采訪獲悉,三星電子此次選址將更傾向于深圳。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深圳代表處市場總監張兵分析,三星之所以傾向于深圳,一是因為深圳擁有三家液晶電視企業的總部和主要的工廠,而且中華映管的項目規模很小;二是因為廣州已經擁有的LGD的大項目而且吸引了包括創維在內的多家企業前往建廠;三是深圳是國內最大的消費電子出口基地,在其全球的產業布局中地理位置更好。
不過,由于去年在賽格三星彩管工廠的重組問題處理上,三星電子與深圳有關方面的關系一度緊張,為此次落地深圳增添了懸疑。
廣州市科技局有關人士則向記者表示,廣州與三星和LG電子都在接觸,目前與三星電子正在談判中,“我們希望其能將生產廠轉移到廣州”。
液晶模組產能 全球轉移潮
作為平板電視全球產業鏈的中間環節,液晶模組產能從韓國和臺灣地區向外轉移的步伐早在2002年就已開始。目前,已有包括LGD、三星、中華映管、奇美、友達等十幾家企業在中國大陸設立模組廠,今年在中國大陸生產的電視用液晶模組將達到4000萬片。
據不完全統計,液晶模組方面已經實現量產或今年將實現量產的企業包括:LG-飛利浦廣州工廠、三星蘇州工廠、奇美寧波和南海工廠、友達廈門工廠、海信青島工廠等,中國大陸液晶模組的產能每年幾乎在以幾何級數上升。目前,僅有夏普、索尼、松下、日立等因擔心技術外泄至今仍不愿意在中國大陸投資建設模組廠。
事實上,LGD和三星電子在中國的產能布局并不是簡單的針對中國市場,而已成為其全球產能布局的一部分。
到年底,今年年初正式投產的LGD廣州工廠年產能可能達到500萬片甚至1000萬片,這些產能除了就近供應創維、康佳等企業,還將覆蓋整個東亞市場,包括向韓國、日本等市場出口。
三星電子有關人士介紹,三星電子在斯洛文尼亞的模組工廠是為了覆蓋歐洲和北美市場,而在中國的工廠則是覆蓋全球,主要是亞太區,而LGD也在波蘭有與東芝的合資工廠來覆蓋歐洲,在中國則以廣州工廠來覆蓋亞太區。
張兵表示,“從整體看,目前中國大陸平板電視的模組占到全球六成左右的份額。”甚至有專家預測,到2009年,全球80%以上的液晶模組產能都將轉移到中國大陸。
張兵認為,這與CRT時代彩管和玻殼業務向中國的轉移類似,在2009年液晶模組產能轉移完成后,中國的彩電制造企業將獲得更充足且成本更低的液晶模組供應,而且將獲得更多的液晶電視OEM定單,彩電業可能會迎來短暫的快速增長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CRT時代整機廠不涉足彩管領域不同,包括TCL、海信、長虹、創維在內的多家彩電企業在平板時代都選擇了進軍上游,其與上游的液晶模組和液晶面板企業合作中又有競爭。比如此次三星電子在華南新建的工廠,將與TCL在惠州的液晶模組項目出現直接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