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11月,日本索尼公司開始有計劃的戰略轉型,以放棄半導體業務換取藍光DVD的一枝獨大,加大與三星在第八代液晶面板的合作,參股夏普第十代液晶面板工廠,投入巨資開發OLED面板技術開發,半年的業務調整,放棄半導體、獨占高清DVD、豪賭液晶面板,合作中求發展,不知不覺索尼公司戰略轉型基本完成。
一、
2007年11月,Sony將出售旗下PlayStation 3的芯片生產線給東芝,拉開了索尼戰略調整的序幕,Sony將銷售虧損的芯片生產線給東芝,包括旗下知名游戲機PS 3所使用的多媒體芯片及繪圖芯片生產線,Sony芯片部門在06年大幅虧損8600萬美元。Sony、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及東芝設立合資公司,專注于嵌入式高階芯片的開發,其中東芝將掌控6成的股權。
2008年2月19日,日本東芝公司正式發表聲明撤出HD DVD及其相關業務,終止開發和生產所有HD DVD播放機、錄像機、電腦光驅、筆記本光驅和其它周邊產品。至此新一代高清DVD光存儲格式大戰終于塵埃落定,藍光(Blu-ray)陣營勝出,高清DVD標準獲統一。
2008年3月20日,東芝宣布,以8.35億美元的價格買下Sony設在長崎的高功能半導體廠。同時,Sony、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及東芝設立合資公司,專注于嵌入式高階芯片的開發,其中東芝將掌控6成的股權,同時把從Sony買來的晶片廠,借給從4月1日開始經營的合資事業。
通過與東芝的合作,索尼換來藍光DVD的一統天下,也將已經虧損的半導體業務甩手東芝,東芝則通過收購SONY半導體業務強化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拉攏住SONY這個大客戶,雙方合作可謂雙贏,SONY合作中求發展戰略初戰告捷。
二、
同樣在2008年2月19日,索尼公司宣布計劃投資約220億日元,加強中大尺寸的OLED (有機發光二極管)面板生產技術,加快發展中大尺寸和高畫質OLED面板的腳步。 索尼將強化索尼移動顯示公司東浦工廠關于TFT (薄膜晶體管)和EL (電致發光)層涂層處理設施的發展,并計劃在2009-2010財年實施這項生產技術直至2010年3月31日結束。
在加強自主開發OLED面板的同時,索尼2月27日宣布斥資近10億美元,聯手全球液晶面板龍頭夏普組建一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拓展上游第十代液晶面板業務。這也是索尼繼聯手三星建第八代液晶面板工廠后,再度與全球電視競爭對手展開面板上的深度合作。 雙方已簽署一項框架性協議,新的合資公司將以夏普正在建設中的大阪面板工廠為基礎,生產和銷售大尺寸(40英寸、50英寸和60英寸以上)的第十代液晶面板及模塊組。 索尼向夏普大阪面板廠注資1000億日元(約合9.26億美元),獲得該廠34%股權,夏普持有66%股權。按照此前的規劃,2010年3月該廠有望投產。
2008年4月25日,三星和索尼宣布簽署協議在合資工場S-LCD內增建一條新的第八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第二條八代線)。對于新工廠的資金注入,根據公布的消息,三星51%,而索尼為49%。與兩家公司在合資企業S-LCD中所持的股份比例相同。
通過與三星、夏普的合作及自身對OLED的加大投入,索尼在液晶面板領域完成了第八代、第十代的布局,也為未來在液晶電視領域繼續稱霸奠定了基礎。
2008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規模估計將達到1億臺左右,索尼的目標是在全球液晶電視市場上達到15%-20%的市場占有率,按這個占有率來計算,索尼公司2008年度的液晶電視出貨總量將高達1500萬-2000萬臺,目前三星和索尼分別是全球液晶電視銷量的前兩名,SONY主要從其和三星公司的合資企業及臺灣企業獲取液晶面板,夏普提供的面板將幫助索尼滿足高速增長的液晶電視需求,為未來SONY在液晶電視領域的競爭奠定了基礎。
三、
隨著產業的發展,無論半導體業務還是液晶面板業務,動輒幾十億美元的投資,投入越來越大,企業的風險也越來越高,通過將虧損的半導體業務出售給東芝成立合資公司,索尼不僅換來藍光DVD的統霸江湖,也進一步激活了入不敷出的半導體業務,與三星、夏普的合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然索尼這些合作中均不處于控股地位,換來的確是未來在液晶電視競爭中的優勢地位,無疑索尼的戰略轉型是成功的。
競爭中尋求合作機會,產業在不同企業的競合中發展到已成為必然,競爭需要實力,合作也需要實力,霸主之間強強聯手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企業來講更加艱難,像華為、中興、聯想(企業庫 論壇)一樣依托強大的中國市場快速發展、實現國際化,盡早加入國際強者俱樂部是中國企業的唯一出路,否則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沒有實力做基礎,競爭不會在統一層面,合作也很難。以市場換技術是異想天開,送出的市場,換來的只能是過時的技術,想踩著巨人的肩膀,卻被巨人永遠踩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