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分頁瀏覽 | 全文瀏覽
產能放量
面板上游和下游整機廠商的博弈持續已久。不過,掌握著液晶面板行業核心技術和關鍵資源的前者主動愿意從優勢地位上“屈身”、以擁抱相對弱勢的后者,這種新動向主要是基于目前微妙的產能狀態。
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建設面板廠,使得中國大陸液晶模組的產能每年以幾何級數在上升。
記者從各方公開數據了解到,近日正式投產的LG Display廣州工廠月產能在10萬片左右,其中用于電腦和液晶電視的產品各占50%,液晶電視用面板月產量為5萬片,年產能為60萬片,不過到年底年總產能(包括用于電腦和液晶電視)可能會達到500萬片。
三星預計2008年5月其蘇州工廠液晶電視模組月產量達到40萬片,主要以32英寸和40英寸為主。
奇美已經量產的寧波工廠年產能達到500萬片,南海工廠液晶模組規模今年有望達到年產量1000萬片;中華映管在深圳的工廠去年第四季度投產后已形成了每月20萬片的產能;友達2007年第四季度模組月產能可達50萬片規模;海信今年7月實現150萬片的年產能。
加上其他一些廠的生產,2008年在中國大陸生產的電視用液晶模組將達4000萬片。這些產能將在1-2年后釋放出來。DisplaySearch中國區首席代表張兵也曾表示:“從整體來看,目前中國大陸平板電視的模組占到全球六成左右的份額。”甚至有專家預測,到2009年,全球80%以上的液晶模組產能將轉移到中國大陸。
然而,從國內電視市場來看,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規模達到1000萬臺,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預計2008年市場規模會突破1550萬臺,增長幅度保持在50%以上。
按此結論,供需雙方的矛盾清晰可見:一邊是國內液晶電視每年不足2000萬臺的消化規模,而另一邊是未來即將到來的4000萬片的模組年總產能。
“在行業周期的壓力下,上游必須為1-2年后的這些產能尋找‘出路’。”張新崗犀利地指出。
同時他預測認為,從全球范圍來看,液晶產業在經歷了初期的狂飆式發展后,接下來將推進速度放慢。“2008年供需雙方的矛盾尚不明顯,但在急速擴充的產能的壓力之下,明年之后的市場發展壓力可能會較大。”
市場研究公司Display Search第一季度的銷售業績也新鮮出爐。2008年第一季度全球液晶電視顯示屏面板出貨量為2510萬塊,比2007年同期增長69%。但是,由于季節性的因素,第一季度的出貨量比2007年第四季度減少了11%。這也是自2007年4月行業回暖之后,液晶面板行業“看上去很美”的日子首次出現小幅“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