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出臺了《公共安全圖像信息系統管理辦法》,從7月起,違法安裝、使用“電子眼”的單位和個人,一旦被北京警方查獲將被處罰。違法單位最高處3萬元罰款,個人擅自在公共場所安裝探頭最高要被處以1000元罰款。
據統計,目前北京公共場所安裝的攝像頭數量已經超過了26.5萬個。預計到2008年,全國約有200萬個監控攝像頭用于城市監控與報警系統。另有數據顯示,美國目前安裝的攝像機已經超過2000萬臺,遠遠超過了我國的統計數字。
打造“平安城市”讓電子眼遍布各處,為城市的治安管理撐開了一把保護傘;也有聲音說電子眼侵犯了個人的隱私,應該加強管理各界說法不一。到底視頻監控系統帶來了什么呢?
觀點
◎公安部打造“平安城市”的重要內容,就是在各個城市進行視頻監控系統建設。視頻監控市場存在誘人商機,如果缺乏統一規劃、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供參考,那么這個市場越大,造成的混亂甚至浪費現象就會越嚴重。
◎ 近來,一些部門似乎有把全國上下都裝上電子攝像頭的雄心壯志。攝像頭一安上,隱私問題就會緊隨而至。對如何安裝、使用監控設備作出明確規定并進行立法,恐怕是解決隱私問題的根本。
◎中國視頻監控市場已經是一塊很大的蛋糕。“平安城市”的建設對該市場起到了巨大的拉動作用,同時也給視頻采集、存儲以及網絡等IT廠商帶來了很大商機。
視頻監控系統呼喚統一
一提起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公安部。的確,公安部打造“平安城市”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在各個城市進行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據了解,目前21個試點城市正在陸續通過公安部的驗收,未來視頻監控系統將在全國各個城市進行推廣。但是在“平安城市”建設之前,各地的城管部門、信息化部門,包括公安部門自身,在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方面并不是一片空白,他們早已出于維護社會治安的考慮,在歌廳、酒吧、樓宇、小區以及事故多發地區,投入資金建立了很多視頻監控系統。那么,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由于涉及不同部門、不同建設時間,并未在統一規劃下統一實施,勢必造成四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有些視頻監控在硬件配置上無法達到對視頻監控設備的統一要求標準。從前端信號的采集、傳輸,到中心點的交換、控制,再到后端設備的顯示、存儲,各個系統的差別很大。而且,越是事故頻發地區,由于視頻監控點設立很早,越是存在設備跟不上要求的情況。
其次,各個部門牽頭建立的視頻監控系統,由于各自為政,根本無法聯網。如果我們把目標鎖定在某一轄區,可能轄區內的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情況很好,但是出了這個區域,別的部門根本無法共享到這個轄區現有的信息內容,這對于追查大案、要案,特別是跨地區、跨部門聯動,可以說是無濟于事。
另外,從目前各地的視頻監控系統建設來看,主要存在矩陣聯網和數字監控平臺聯網兩種模式,相應的技術體系也分為模擬和數字兩種。“金盾工程”的前期建設為各地公安鋪設了大量的光纖,為了圖像的清晰度和流暢性,很多地方采用“矩陣+光端機”模擬方式進行圖像的傳輸與控制,而從便于后期調用和節約成本考慮,圖像的存儲大多采用數字方式。因此整個系統在傳輸、控制、存儲、調用等眾多環節存在數字和模擬共存的現象,體系不夠清晰。
最后,我國在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方面,欠缺統一的標準,這里所講標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比如:視頻監控點的設立標準是什么?購買視頻監控設備需要參考的指標是什么、有沒有對品牌的要求?視頻圖像的存儲周期有多長,是一周、一個月,還是一年?
視頻監控市場存在的誘人商機已經讓各大IT廠商摩拳擦掌,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無論公安部門,還是城管部門,都有紛繁的視頻產品、存儲產品可以選擇,但是如果缺乏統一的規劃、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供參考,那么這個市場的盤子越大,造成的混亂甚至浪費現象就會越嚴重,這是誰都不想看到的結果。
管理攝像頭需加快立法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部門似乎有把全國上下都裝上電子攝像頭的雄心壯志。學生宿舍要裝,公共場所要裝,連公交車上也要裝。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就北京而言,街頭、廣場、小區、商廈等地安裝的電子攝像頭就已超過26.5萬個。我們似乎正在步入一個出于“公共安全” 需要而建構的“監控時代”。
不可否認用攝像頭進行監控在保障公共安全、特別是在還原事實真相時,所能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時,攝像頭監控也因其單方的強制性涉嫌侵犯公民隱私。
由于不喜歡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人監視,已經有許多人抱怨說他們的權利和隱私遭到了侵犯。去年一項調查顯示,34%的受訪者認為電子眼在窺探他們的生活。
為消除老百姓的疑慮,北京市公安局安撫民眾說,除警方外,任何人無權使用或散布電子探頭拍攝的圖像。可問題在于,北京市只有5.7%的攝像頭是由政府安裝的。其余歸私營公司和個人所有。也就是說,攝像頭并不全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掌控之中。
尤其讓人感到不安的是,一些公司和個人并不認為電子攝像頭會帶來隱私方面的問題。據什剎海風景管理處負責人董偉坦承,因為壓根兒沒想過通過攝像頭會看到多少人的隱私,所以對如何保護公共場合公民隱私權考慮得并不多。
雖然已有一些地方出臺了相關的規定限制使用監控內容,但并沒有阻止由電子攝像頭帶來的隱私糾紛。
據《華西都市報》6月21日報道,四川龍泉驛區開塑料制品鋪子的杜世豐為了防賊,在鋪子里里外外裝了16個攝像頭。與他一墻之隔的鄰居楊顯麗一氣之下將他起訴到了法院,理由是杜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
但該案的審判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起案件審理的最大難點在于相關法律滯后。現行的法律中對侵犯隱私權的界定很模糊,對私人安裝攝像頭的規定更是空白。“現在經濟發展得很快,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安裝攝像頭了,但法律在這方面卻沒有規定。”該審判長說。
而去年,某市兩名學生狀告校長擅自公開他倆在校園內接吻的鏡頭,兩人居然輸掉了官司。這引起了不少人對監控的擔憂。
中國人民大學著名法學教授王宗玉表示,運用攝像頭等監控設備進行科學化管理本身并沒有問題,但是現在攝像頭越裝越多,而對攝像頭的管理卻沒有明確規定。所以攝像頭一安上,隱私問題就會緊隨而至。
但是,事實上我們不可能要求撤掉所有的攝像頭“回到從前”,也不可能因為害怕攝像頭而“遮顏過市”。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對如何安裝、如何使用監控設備作出明確規定,并進行立法恐怕是解決隱私問題的根本。
平安城市拉動視頻監控市場
雖然隱私保護人士對視頻監控設備的廣泛使用有不同的觀點,但視頻監控設備市場高速增長的趨勢仍然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其中“平安城市”的建設對該市場起到了巨大的拉動作用,同時這也給視頻采集、存儲以及網絡等IT廠商帶來了很大商機。
中國視頻監控市場已經是一塊很大的蛋糕,根據博通智信的數據,2005年該市場已經超過了18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0%以上,2006年~2008年仍將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作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城市報警與監控系統為核心的“平安城市”建設是該市場發展的重要動力。預計到2008年,全國約有200萬個監控攝像頭用于城市監控與報警系統,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將達到180個。其實200多萬個攝像頭的數量和發達國家比并不算多。有數據表明,美國目前安裝的攝像機已經超過了2000萬臺,其中超過1500萬臺是2002年后出售的。
目前北京公共場所安裝的攝像頭數量已經超過了26.5萬個,上海計劃在2010年前在全市安裝20多萬個攝像頭,廣州也將在兩年內在全市安裝25萬個攝像頭。這些攝像頭主要覆蓋了城市的公共場合和道路、主要街道、要害部門、重點部位、人群集聚場所、公共交通系統、城市出入口、社區和居民小區等,從而建立起“社會防控體系”。在資金投入方面,各城市也都加大力度,如佛山市用了4.1億元科技強警裝備來構建“平安佛山”;杭州政府在2003~2005年,僅投入監控系統建設資金就達1.3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僅21個城市已落實建設經費就達38億元。
視頻監控市場的膨脹也為視頻采集、網絡及存儲廠商帶來了巨大商機。僅以存儲為例,按照“平安城市”的要求,攝像頭需要較高的清晰度,數據也要保存較長時間,一臺普通攝像機如果每天連續攝像,產生的數據量約是5.5個GB,如果是高清的話就要22~44個GB。而1TB的數據也只能大致包含1000小時的高清視頻監控錄像,如果按照“平安城市”的數據保存要求,所有的攝像頭視頻資料至少保存30天,如果涉及到特別事件,保存的時間更要長達3個月之久。那么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就會有數百甚至上千TB的數據需要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