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近期中國彩電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不同合作方式進軍液晶產業鏈上游,以突破技術瓶頸,增加平板時代的技術競爭力,業內人士認為,進軍上游模組制造領域,是國內彩電企業為適應產業轉型、實現技術和產業升級的積極選擇。
國產品牌力爭“上游”
“與傳統顯像管彩電的一片紅火景象相比,國產廠商在平板時代遭遇了核心技術喪失之痛。”業內專家表示,由于液晶模組、液晶屏核心技術大都掌握在外資品牌手中,國產品牌在CRT時代建立起來的市場優勢,逐步被外資品牌蠶食。在外資品牌來勢洶洶的市場搶奪中,國產品牌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紛紛向產業鏈上游的液晶模組進軍。
作為產業鏈的中游,涉足模組制造對國內外企業來說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對國外企業來說,是掌握更多話語權、賺取更多利潤的保證;對中國大陸企業來說,則是擺脫目前整機贏利偏低、打通產業鏈上游的必經途徑。據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的預測,今年中國大陸平板電視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300萬臺,如果利用這段時間,大陸企業在模組方面實現自主化生產,對成本控制和贏利都將大有裨益。“去年海信聯合奇美,正式投產液晶模組,國產廠商液晶電視模組幾乎全部依賴采購的現狀被打破。”專家指出,目前國產平板巨頭加快了進軍產業鏈上游的步伐。廈華與中華映管牽手,提升廈華高端彩電競爭力;創維以參股形式與韓國LGD廣州液晶模組廠合作,同時與其合資組建研究院;據傳,康佳目前也在與LGD廣州液晶模組廠商談合作事宜。而目前最為業內所關注的,就是TCL液晶模組工廠的破土動工。
TCL產能可達233萬件
據悉,此次的TCL集團液晶電視模組項目由TCL集團投資,而三星電子作為合作伙伴將為項目提供液晶面板及相關支持。據介紹,TCL液晶模組項目第一期項目預計年產量為233萬件。2008-2009年TCL集團液晶電視產能在500萬-600萬臺左右,此項目投產后將滿足TCL集團對整機模組的部分需求。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表示,“中國彩電生產企業都面臨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的壓力,應盡快向產業價值鏈中上游延伸,打造平板時代的核心競爭力。TCL液晶模組項目的啟動有著重要意義,依托廣東省及惠州市政府的支持,以及與三星電子的良好合作,我們對此項目的成功充滿信心。”
鑒于液晶模組項目是TCL未來關鍵部品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TCL集團為該項目派出了精兵強將:該項目董事長為TCL集團高級副總裁趙忠堯,項目總經理為賀成明。據稱,賀成明為國內著名的顯示技術專家,有管理液晶模組工廠的豐富經驗。
2008年,TCL將加大液晶電視生產,產銷量預計同比將大幅增長。據了解,TCL液晶電視模組是目前國內彩電企業投資規模最大、技術最為完備的模組整機一體化項目,該項目對TCL集團構建全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有望提升15%成本空間
據介紹,液晶電視模組占整機成本的70%,介入液晶電視模組業務不但能有效延伸液晶電視價值鏈,獲取更大增值空間,并有助于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而李東生也直言,液晶模組項目投產后的長期戰略價值可體現在:一是通過模組、整機一體化系統設計大幅度壓縮綜合成本;二是通過參與模組制造,逐步將模組和整機零部件國產化,全面控制和降低采購成本;三是通過整機與模組的系統設計使模組產品對內標準化、對外差異化、提高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四是通過整機與模組的直接對接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加快周轉,規避面板跌價風險,以提高綜合運營效率。
由于在液晶電視的產業價值鏈上,整機環節的增值區間僅為25%-35%,引入液晶模組的設計和制造后,“模組+整機”的形式將增值區間擴大到60%。有行業分析人士告訴筆者,國內幾大彩電企業開始紛紛進入液晶模組項目,完成后有望提升15%的成本空間,為進一步應對激烈的平板電視價格競爭做好鋪墊。預計項目(8條生產線)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額173億元人民幣,每年可上繳稅收4億元左右,考慮到對相關配套產業的帶動,估計每年可為地方增加另外100億元左右的銷售額和相應稅收。
中國大陸生產的電視用液晶模組達到4000萬片,中國企業產品占到這其中的50%以上。有專家預測,明年全球80%以上的液晶模組將在中國大陸生產。
鏈接:明年全球80%以上的液晶模組將在中國大陸生產
繼海信、長虹、TCL等大陸企業涉足平板電視模組制造領域后,創維也于近日正式公布與LGDisplay公司(簡稱LGD)牽手,以參股的方式涉足液晶模組制造。至此,包括LG-飛利浦、三星、中華映管、奇美、友達、海信、長虹、創維、TCL等十幾家企業已經在中國大陸設立模組廠,這些企業單就電視用面板的月總產能就達到數千萬片之多。今年在中國大陸生產的電視用液晶模組達到4000萬片,中國企業產品占到這其中的50%以上。有專家預測,明年全球80%以上的液晶模組將在中國大陸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