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渠道亟待“修正”“新政”扶持提上日程
在2007年艱難地與外資彩電品牌打成了“平手”后,國產彩電的產業危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北京國美中外平板電視的銷售額比例已經成為1∶9”、“一級市場外資平板銷售份額超過70%”等不利于國產品牌的統計數據頻頻出現。
業內普遍認為,從制造成本優勢、龐大的人力資源和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來看,中國絕對比日本和韓國更具備成為全球消費電子產業基地的可能,然而從2003年后,中國的消費電子產業反倒隨著技術升級開始陷入產業性危機,先是手機產業,現在彩電產業也出現了類似情狀,個中緣由令人深思。
中國彩電行業目前已經處于生死關頭。
渠道之殤
與國產手機2003年開始的潰敗境況驚人相似的是,國產平板電視的份額下降也是從渠道開始的。
在平板電視剛剛開始放量的2004年,國產平板電視是中國市場“價格戰”的主力,價格一年下降40%以上是很平常的事情,這與主張“低價戰略”的國美等零售商的經營理念非常默契,因而成為零售商推廣的“主角”。然而連續的大幅度降價使國產彩電企業很快就步入了虧損,并逐漸喪失了操縱行業價格杠桿的能力;外資平板則依靠對上游核心部件的價格控制和技術封鎖,采取“后發制人”的戰術———擯棄CRT時代因為固守高端價格而喪失市場份額的僵化渠道政策,從2005年10月開始,主動挑起一波又一波的價格戰;通過給賣場更高返利等本土企業慣用的方式搶奪市場。
2006年,索尼、三星已經成為了國美和蘇寧的前五大供應商,外資平板整體而言在國美、蘇寧的市場占有率也提高到60%左右,在很多電器連鎖店,外資品牌通常都占據著最大最好的銷售位置,“新盟友”的關系日漸凸顯。
有彩電行業專家指出,中國的零售渠道是異常開放的,“把最好的賣場資源給了外資品牌,反而壓榨中國品牌”,這對保護本來就面臨核心技術缺失危機的國產平板電視產業是沒有好處的,而國內電器連鎖巨頭之間的惡性競爭,更讓國產彩電面臨著嚴重的利潤危機。
“國門”之便
在渠道超常開放的同時,有關部門的政策設置也未能發揮出快速壯大國產平板產業的預期效果。
記者了解到,為了迅速建立起國內的平板顯示產業,國家發改委、信產部等機構曾于2003年開始對液晶屏上游部件以及生產設備的進口實施免稅政策,同時對國外液晶屏進口征收不到3%的關稅。這項優惠政策為京東方、上廣電NEC和龍騰光電等迅速建立起第5代液晶屏生產線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對于外資依然持封鎖態度的6代以上的生產線,即目前平板電視產業更需要的上游生產線的引進則顯無力。
目前一度推動的國內現有三條5代液晶屏生產線的整合,隨著液晶屏產業的回暖以及各方利益的協調無法完成宣告失敗;深圳的聚龍光電項目則因為技術方引進的談判失敗陷入了停滯狀態,只有TCL、長虹等幾家彩電企業在單打獨斗地上馬液晶模組或等離子屏。
“新政”之吁
有關專家告訴記者,扶持中國平面顯示產業的新政策應該是一個包含關稅、財政補貼、產能規劃在內的多方面的綜合性產業政策,其中渠道政策的調整是關鍵一環。
長虹多媒體產業群董事長郭德軒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日本和韓國企業的產品在彼此的國家的零售渠道相互不能進入,有關部門可以結合中國的國情,要求零售商給予本土品牌更多支持;同時,出臺相應的法規政策,限制渠道之間的惡性競爭,規范渠道的發展秩序。”
而另一位家電企業高層則告訴記者,“從美國、日本的渠道模式來看,目前品牌專營店等分眾渠道已經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在中國市場從2005年這一模式也開始興起,未來必然取代電器連鎖成為新的主流渠道,政府可考慮出臺保護性措施將家電企業的現有渠道扶持壯大。”
據悉,包括TCL多媒體在內的國產企業從2008年開始在一級城市開拓“第三條道路”,即開設一定數量的品牌體驗專賣店,而在三四級市場大力發展品牌主營經銷商,新的渠道模式正在孕育。
記者了解到,在中國三星也在購買自己的渠道物業,松下在北京、索尼在上海也在布局自己的旗艦店,他們在歐美市場曾經在自己的渠道布局完成后,轉而放棄了曾經對其幫助很大的百思買等賣場,在中國市場他們也可能故伎重演,在借助國美等電器連鎖打敗中國本土品牌后,依靠其強大的品牌力和渠道覆蓋最終拋棄電器連鎖。
而在上游資源的關稅方面,有行業專家就建議,有關部門應提高液晶屏進口稅,這些新增加的稅收所得一方面可以用于上游核心技術發展,還可以鼓勵外資品牌將科技和屏生產帶到中國,并與本土品牌一起開發和生產上游資源。
據悉,原信產部一位高層已明確表示,為解決平板顯示產業的問題,有關部門將在符合W TO條件下,發揮國家財政資金對推動產業發展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對重點平板顯示器件建設項目直接給予資金支持。同時對于境外第一個有實力的平板顯示器件企業來華開展投資設廠和技術合作,將在政策上給予最大的支持。在這一信息的刺激下,據悉目前國內已經有兩條新的5代線在興建,而對于國產平板電視需要的6代以上的液晶屏生產線則有望在今年正式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