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地面數字電視國標融合難題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也挽回了這場讓國家、相關部委和“專家”們都騎虎難下的尷尬局面。
1月底,卓勝微電子正式推出第一版地面國標數字電視解調芯片MXD1320。
該芯片把清華大學的多載波方案和上海交大的單載波方案融合到一塊芯片上,糾正了此前人們普遍認為兩套方案不能集成在一塊芯片上的看法,是第一塊“真正的融合芯片”。卓勝微電子CEO許志翰介紹說,相比前兩個方案的單模式方案,該芯片成本增加了僅1%。
《IT時代周刊》獲悉,有了內置該芯片的機頂盒或電視機,以后無論是采用上海交大的方案還是采用清華大學方案的城市,都能順利地收看到國標數字電視節目。
業內人士指出,真正融合芯片的推出,使我國數字電視國標產業推廣的最關鍵問題得以解決,改變了原有的競爭格局,數字電視產業的大爆發已經到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2007年8月1日,我國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準在爭議中開始強制執行。但國家標準在當時并沒有徹底解決兩大標準的融合問題。未料,在后來的產業化過程中殺出了卓勝微電子。
卓勝微電子宣布,它們經過一年半的研發,已在算法級實現了兩大標準的融合接收方案。此方案基本不增加任何復雜度,芯片的成本及面積上也無明顯增加,最終使國內的廣大消費者受益。
和清華凌訊、上海高清等幾家地面數字電視芯片供應商相比,卓勝微電子作為后來者,卻為何能率先推出融合芯片呢?卓勝微電子CTO馮晨暉認為,他們進入市場較晚,沒有先發優勢,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這也是優勢,因為他們沒有包袱。
“比如做多載波方案很多年的廠商,很難在現有成熟多載波方案基礎上再把單載波加進去,而另起爐灶是需要很大的決心的。對卓勝來說,沒有歷史包袱。”馮晨暉說。
馮晨暉的話也側面反映出了既得利益者清華凌訊和上海高清等的心態。“兩家方案廠商還在打架呢,怎么能指望他們順利完成融合,”某設備廠商高層對清華和上海交大兩方都多少有些不滿,“他們更熱衷于跑馬圈地,而不是標準融合。”
2007年10月,在深圳高交會上,國標地面數字電視信號全國首播,上海高清和清華凌訊兩大標準雖口水戰迭起,但還是被同時采用。2008年1月1日,中央電視臺高清綜合頻道在北京地區播出,采用上海高清標準。不過中央電視臺許諾,部分節目也將采用清華凌訊的標準,香港則只選擇了清華凌訊的方案。
據業內人士介紹,此前,清華凌訊和上海高清等廠家都推出了融合方案,但只是兩個芯片的“直接疊加”方案,芯片成本將被提高30%左右。而芯片價格一般占機頂盒總價的50%,由于采用“雙芯片”成本太高,機頂盒企業和彩電企業都對生產融合國標產品持謹慎態度。
卓勝的切入,不但使兩大廠商努力跑馬圈地、壟斷市場的計劃落空,也使它們的既有優勢化為泡影。許志翰預計2008年國標地面電視市場約為300萬臺~400萬臺,他希望在2008年實現150萬~200萬臺的出貨量,占據市場的50%。“以我們的產品優勢,我們沒有理由不占一半。”許志翰表現得非常自信。
自豪還是可悲
此前,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準實施起來并不順利的根本性原因是其是一個強制性標準,具有排他性。因此,這也最為商家所看重。
由中國工程院牽頭的國家數字電視標準工作組很清楚標準背后的利益博弈。介入這一標準的不但包括相關的公司、研究機構,還包括相關部委。在分析人士看來,誰也不能得罪,照顧各方利益的方式也是工作組迫不得已的選擇,但由此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誰都不能取得進一步的進展。融合出來的并不是一個真正實用的方案,融合各方在成為國家標準之后仍在較勁,互不相讓。國標卻幾乎成了一紙空文。
2007年10月,面對地面數字電視國標推行的困難,和奧運會的即將到來,主管領導表現出了極大的不耐煩。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要堅決執行國家標準,堅定不移推進產業化進程。如果確實需要,修改現有國標方案也在所不惜。這讓標準的制訂和參與者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尷尬。
“社會上把地面數字電視國標說成兩個方案,甚至說是清華的國標或者是上海交大的國標。卓勝微電子從技術上證明了不是這一回事。”國標第一起草人、清華大學數字電視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楊知行教授顯得非常激動。“很多人都說,沒有全模式,產業化沒法做,實際上也不完全,可是這畢竟給人口實。有了它就不能夠說沒有產業化支持。大家爭論的焦點就不在這里了,就在產業化了。”以數字電視特別工作組組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院士為首的7人專家組也認為卓勝的新算法滿足了目前廣電部門所提出的模式要求。
標準制訂者們有了臺階下,這固然是高興的事,但融合的代價卻異常沉重。“中國要是舉全國之力共同研究一套實用的技術,在2002年就可以開通了,如果可以早點運營,很多事情都可以解決得更好。”國家廣電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院長姜文波說道。
據本刊記者了解,出于利益的推動和國標的遲遲不能出臺, 已有20多個城市采用了歐洲標準,而國家發改委只為北京等5個奧運城市提供電子發展基金的支持,這20多個城市并不在受支持之列。目前它們已經陷入困境,進退維谷。更多的城市則選擇了焦急等待。
而對于廣大的普通用戶來說,他們的代價不僅僅是多付出了六年的時間。有權威人士透露,相比30元左右的歐洲標準芯片,清華凌訊開發的符合國標的融合芯片價格在100元以上,卓勝則稱它的成本還要增加1%,而這個價格何時能降下來,卻還遙遙無期。
一位北京的數字電視用戶表示,“我希望在中國不要再出現類似的例子。相關企業和組織為了一己之私而延滯整個產業的發展步伐。專家不是從科學事實出發,而是從緩和雙方矛盾出發,這與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方向都是背道而馳的。”
廣電電信競合升級
與發改委急于推進數字電視產業化的初衷相同,但廣電的心態卻顯得更為復雜。
高清轉播奧運會是廣電目前面臨的重大政治任務之一。雖然廣電部門高度重視,在北京和香港都已經開始部署,但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12月底,地面數字電視固定接收用戶數量僅20萬戶,除了黑龍江和湖南等地用戶規模較大外,其他大多數地區的用戶規模依然很小。
此外,廣電對于國標方案的獲益廠商——清華凌訊和上海高清的態度也并不友好。2007年6月12日,廣電總局下發通知,措辭嚴厲地對部分廠商未經廣電總局許可就銷售所謂符合國標的設備表示不滿,認為這種行為違規——因為沒有一家公司獲得了廣電的許可。有設備廠商認為,廣電總局之所以對國標廠商不滿,是因為當初甄選時,代表廣電系統利益的廣科院的方案并沒有在國標爭奪戰中達到預期目標。
而設備廠商們對于上述的各種爭斗并不感興趣。“只要有符合國標的芯片,我們很快就可以組織生產,問題是誰也沒有給我們一個準確的說法,誰的芯片是完全符合國標的。” 一家國內知名電視機廠商表示。
隨著卓勝融合芯片的面世,設備廠商的疑惑已經迎刃而解。在卓勝的帶動下,數字電視產業化中最薄弱的一節已經補上,也為新政策的出臺提供了最好的契機。同時,這個新政策也把廣電和電信的競合帶入了新階段。
1月底, 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鼓勵數字電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的紅頭文件,它鼓勵廣電和電信兩大行業相互融合滲透,更明確了雙方可進入的“領地”。有關電信、廣電互相禁入的規定至此終被打破。從2月1日起,包括廣電總局和信產部在內的六部委將聯手推進我國數字電視產業的發展。
在推動數字電視產業發展的背后,有運營商認為,新政短期對廣電更有利。“之前數字電視電路傳輸也有電信支持,政策只是明確了這一點。廣電可提供增值電信服務,但電信不可能介入內容制作。” 廣電總局副總工程師杜百川也強調,“廣電并不很擔心,電信應該更害怕,由廣電來做融合保險、便宜。”“關鍵是廣電要爭得寬帶網的運營權”。
“利益雙方都想得到更大的利益分配,但市場發展的趨勢必然是合作、互通。兩大集團也已經意識到了,達成很融洽的合作才能很有效地推動數字電視等產業的發展,才能夠促成三網融合的進一步發展。”行業觀察家周軍偉如是說。
面對著全新的形勢,雖然各種競爭依然不可避免,但兩大部委共推的數字電視產業化的道路已經無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