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9日,中國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在海信正式投產,年產能50萬臺,全部用于海信液晶電視,至此,國產廠商液晶電視模組幾乎全部依賴采購的現狀被打破。據悉,4個多月來,海信液晶模組的運轉一切順利,已有2萬多臺海信自主模組生產的液晶電視實現銷售,無一臺出現質量問題。事實證明,海信自主模組產品與外資品牌沒有質量差距。
海信模組現象在業內引起了普遍關注。進入2008年,海信液晶模組工程進一步加速,取得三項重大進展:一是一條液晶模組維修線率先建成投入使用,解決液晶屏的自主維修問題;二是LED背光源模組試制開始,春節后自主LED背光源整機產品批量上市;三是第二條液晶模組生產線將提前動工。
根據海信模組項目的最新進展,比2007年的液晶模組投產的預期計劃提前了3個多月的時間。
記者為此專程來到海信液晶模組生產現場,感受一下海信的“模組速度”。
春潮涌動
冬天的海信工業園,上午10點鐘。在過往的路上很少有人走過,到處林立的是廠房和辦公樓,時而有陣風刮過,還真的有點寒冬臘月的感覺。
然而,在模組生產車間卻是另一番氣象。“這里常年恒溫二十攝氏度,我們在這里一年四季都是過春天。”生產車間的一線員工張云說。
因為模組生產對環境的特殊要求,模組車間是海信產業園生產車間的“特區”。張云每天液晶模組車間工作時,都必須進過第一次風淋,清除人體上的灰塵,更換潔凈工作服,戴上頭套、口罩,穿上防靜電工作服、手套和鞋,全身包裹得只剩下兩只眼睛露在外面,穿戴完成之后,要經過靜電測試,只有合格后,才能通過第二次風淋,進入萬級的潔凈生產區。
“模組生產對環境要求很高。包括潔凈度、溫度、濕度、工人的個人衛生要求都很高。”海信模組的趙亮工程師說“在進入車間前所有人要兩次更換衣服進行風淋,保證不把灰塵帶進車間。每個人里面的衣服只能穿全棉的,并且每天都要求洗澡。”
艱辛歷程
2007年外資品牌的頻頻降價給中國彩電企業帶來巨大沖擊,而上游液晶屏的貨源短缺、價格上調等等敏感問題不斷沖擊著中國平板產業脆弱的神經,上游產業鏈缺失已經成為中國平板產業健康發展的最大桎梏。只有進軍上游產業,才能掌握較強的終端議價權,才能確保4年多來中國品牌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市場優勢地位。
“海信做模組,是必然的選擇”,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甚至說這是改變海信未來命運的重大決策。
正如業內專家分析的,整機廠商進軍模組產業,首先要有較大的自身需求量,與上游資源有足夠強的議價能力;其次是研發實力要足夠強,掌握了模組生產的關鍵技術,并在后續開發中具備差異化和持續創新的能力,而海信具備了這種能力。
液晶模組制造是將面板、背光模組、驅動IC及其他材料裝配在一起的顯示組件,液晶模組加上機芯、外殼、電源等就可以組裝成液晶電視整機。目前,全球平板電視前幾大廠商(如三星、LG等)都整合了上游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可確保面板供應,對其市場終端推廣提供了巨大支持。如果國產品牌只囿于整機制造這個環節,增加值低,利潤微薄,失去了60-70%的話語權。
海信于2007年9月在液晶模組領域的成功突破,徹底打破了中國品牌的被動局面。
“中國彩電企業時刻面臨著惡性價格競爭的逼迫,面臨合資品牌的技術圍剿,只有依靠核心技術的突破,才能徹底擺脫這種困境”,海信電器股份公司劉洪新介紹,“如果掌握了上游模組技術,中國品牌對平板產品的成本控制能力將大大加強,這必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海信在行業內的競爭實力”。
空調行業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空調壓縮機的生產技術也是從國外引進到中國,中國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組建起一套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配套生產體系,實現了全部國產化,從而在市場上贏得了主動,目前,中國品牌在中國家電市場處于絕對領先的市場地位。
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是中國彩電整機廠商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徑。
“要進入液晶模組這個關鍵的上游產業鏈,中國企業既要面臨重重的技術難關,又有巨額資金投入的種種風險。特別是在技術方面,中國企業沒有前期的技術積累,國外企業在這個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又不能真正對我們開放,我們開始進入模組領域時真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感覺,如同當初海信研發信芯芯片技術一樣,在國內企業還在猶豫彷徨時,海信堅決地選擇了這條路,一猛子扎進去就是1000多個日日夜夜”,海信液晶模組事業部副總經理于濤經歷了4個月來海信液晶模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每一步艱辛,也收獲了一個又一個成功的喜悅。
收獲成功
經過兩年多的艱苦攻研,海信終于成功了。2007年9月19日,中國彩電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在海信誕生,由此,中國平板電視產業掀開了新的一頁,它結束了中國液晶電視模組幾乎全部依賴國外品牌的歷史,平板上游產業對中國平板產業健康發展的掣肘由此被突破。
占地12000平米的模組生產廠房拔地而起,占據了平板電視60%以上成本的電視液晶模組從海信的全自動化、高潔凈度的廠房下線時,國內外同行對海信穩健扎實的做法表達出由衷地敬佩,對海信的技術實力刮目相看。
根據海信興建模組的戰略規劃,從2007年到2009年,海信計劃投資7億元人民幣分三步完成五條模組生產線的建設,預計到2009年海信電視液晶模組年產能將達到300萬片。
現在模組線開工生產已經有四個多月的時間,“海信制造”的26寸、42寸液晶顯示屏已經超過2萬片,用海信自主模組生產的整機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狀況良好,沒有一片出現質量問題。
彩電業內專家陸刃波告訴記者,平板電視企業進軍上游產業鏈,不僅能夠解決面板供應緊張、受制于人的現狀,而且也將極大提升本土平板電視的競爭力,海信在液晶模組領域的成功突破對中國平板電視產業很有啟示意義,這不僅可以更多成本控制機會,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同時,也為本土平板企業的差異化創造了條件。
戰略提速
在液晶模組生產線成功運行的同時,一條液晶模組維修線已經比07年規劃提前了3個月投入運營,液晶屏的維修問題得到了很好地解決。
“此前,液晶電視整機廠家在屏出現驅動電路故障、背光故障、外力劃傷、亮點等問題時,都需要退回到上游廠家去維修,既耗時又增加成本,往返一次需要40多天的時間,而且費用也非常高。比如維修一個模組上的偏振片,委托外協需要30多美金,自己維修可以節省下60%以上的費用,這還不包括往返的運輸費用。”于濤對模組維修線的投產很有感觸。
2007年4月海信率先推出三三五免的平板電視售后服務新舉措,將液晶電視最重要部件液晶屏的保修期限從一年延長到了三年,超出了行業標準的要求。海信液晶模組維修線的建成,對海信平板電視三三五免售后服務舉措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很好地保障了消費者的自身利益。
“液晶模組維修線的樹立投產是真正把對消費者的服務落到實處,液晶屏的維修、上市工作在一周之內就全部完成,大大壓縮了時間,維護了企業品牌形象。”海信電器液晶模組工程師趙亮說。
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液晶電視面板缺貨現象嚴重制約了平板電視產業的健康發展,進入2008年平板電視市場繼續迅猛增長。業內人士預計,2008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的需求量將突破1200萬臺,DisplaySearch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液晶電視今年的出貨量估計也將達到9500萬臺,2008年液晶電視面板的缺口可能會達到一成左右。
據了解,海信第二條液晶模組也將在08年上半年建成投產,同時一條LED背光源模組項目也將比預期提前3個月投入使用。這將大大緩解中國液晶屏資源短缺的現狀,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平板企業的技術升級。
根據信息產業部在官方網站上的公告,從2008年液晶顯示屏背光模組的光學元件(包括導光板、反射板、擴散片、增亮片)進口稅率由8%降低至3%,這也是國家推動中國彩電企業進軍上游產業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對海信這樣進軍模組產業品牌的一個重大利好。
日前,海信專門組建起以劉衛東博士領銜的模組事業部,引進了多名模組領域的專家,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發保障;同時,海信電器定向增發10.02億元,其中有7個億就是用于模組項目,充分體現出海信做大做強液晶模組產業的決心和信心,也為海信模組項目的全面提速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海信人正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演繹著創新給企業發展帶來重大變革,演繹著創新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