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40天,松下電器產業、佳能和日立制作所在液晶面板業務上的合作即將度過第一階段。
根據三家2007年12月達成的協議,日立的全資子公司日立顯示器將變更資本構成。2008年3月31日之前,松下電器和佳能將分別取得該公司24.9%的股票,日立則繼續持有50.2%的股票。
第二階段,佳能將取得一半以上的股票。目前,日立顯示器正在從事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生產以及有機EL面板的開發。佳能希望實現單反數碼相機及辦公用相機產品等使用的中小尺寸面板的穩定采購。
同時,生產電視用大尺寸液晶面板的IPSAlphaTechnology也計劃變更出資比例。目前的出資比例方面,日立顯示器為50%、松下電器為32%、東芝為16%,將來松下電器將取得一半以上的股票。松下電器還將重點推進IPSAlpha二期工廠的建設,以強化液晶面板業務。
而此前,東芝與夏普也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將從夏普大量采購40~69英寸的大尺寸面板,然后裝配于東芝品牌的電視向全球銷售。至此,日本液晶電視產業形成了“東芝―夏普―先鋒”、“松下―日立―佳能”、“索尼―韓國三星電子”的三大陣營。
與中國三液晶公司分道揚鑣相比,日本企業之間似乎更容易達成共贏。
早在2004年9月,日立、東芝和松下三家就已經共同成立一家液晶電視面板的生產和銷售公司。而在中國,一個由政府出面主導的合作悄然流產。
“在液晶面板行業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需要持續投資,不具規模就沒有效益。”奧維營銷咨詢公司研究總監盛哲認為,日本液晶電視企業之所以能夠達成合作主要源于其經濟體制、企業本身的發展迫切性等 “基因”因素。
松下、日歷、索尼、東芝、夏普幾家日本公司都是液晶電視的終端廠商,在規模效益為主要盈利模式的液晶電視產銷行業,他們必須向上游延伸才能盡力維持整體制造的競爭力。而日本在液晶面板上的投入晚,從四代線開始已經明顯落后于韓國,為了保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他們迫切需要團結在一起。
這些老牌電視廠商本身實力雄厚,有垂直整合的能力,在資本運作的方式上比較成熟、也比較靈活,例如參股、換股等等。此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日本的市場經濟比較徹底,這些企業可以完全自主做出決策。
中國的三家液晶企業整合過程則不然,他們因生存而被迫聚攏,當市場回暖時自然就各奔東西。至于以后如何應對來自日韓液晶廠商以及來自國內的潛在競爭對手的崛起帶來的競爭,似乎已經不是當務之急。
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三家都不是液晶電視的終端廠商,他們沒有那么迫切的產業鏈垂直整合需求。此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經濟體制特色濃重,京東方和上廣電都有地方國企背景,無法自主,牽扯地方政績。因此在資產評估、利益分配和整合主導權上發生分歧一時無法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