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9日開幕的第三屆“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吸引了120余家博物館和相關企業參展。此次展會參展廠商不僅展示了傳統博物館展示技術的進步,更是演示了近年來由于采用現代科技成果給博物館行業和博物館教育功能延伸帶來的巨大變化。其中虛擬博物館和流動博物館技術成為了展會的最大熱點之一。
傳統博物館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不能充分發掘博物館的“教育作用”。“僅作為收藏的博物館是殘缺的博物館、是不完善的、不能為社會創造必要價值的”,一位館長這樣介紹,“博物館的價值就在于將歷史和文化展示給不屬于那些時空的人們,能夠影響的人越多,博物館的價值就越大”。而采用傳統手段,進行展品巡展并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其一是部分展品是屬于固定某個空間上的實物不能隨意搬移,另一些展品的運輸搬運有對展品本身的收藏不利。此外,即便大規模組織巡展,豈能覆蓋的人口也很有限。
采用現代仿真技術成為解決博物館“參觀難”的最好途徑。不僅是可以仿制實體的展品,更可以再現歷史演化的整個過程,甚至結合了人機交互設計還可以讓參觀者“置身其中”:巨大的書頁可以翻動、千軍萬馬隨你指揮、熊熊火焰也可以置身其中……這些都可以通過互動投影和3D顯示技術來實現。
依托這些交互化的手段,博物館可以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實現“發行”的概念。即將數字博物館裝進流動的大篷車或者各地的展覽中心,這樣就實現了博物館的復制、展品對更多人群的覆蓋。不僅如此,現代聲光學和控制技術的綜合應用,還令博物館能夠建設模擬歷史時刻的“體驗區”,帶給消費者、參觀者實物展品不能媲美的真實感和震撼體驗。
在第三屆“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一輛僅12米長的卡車吸引了眾多觀眾。集成了互動、3D顯示等技術的這這輛大篷車,收藏了數十件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及器物珍品,3D顯示中的它們看上去就如實物般真實而清晰。據悉,這樣的博物館大篷車可以隨意的走進居民社區、學校和中小城市,給那里的人們帶來世界最大的博物館、最古老的展品以及最精美的藝術品,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作用。
互動技術和3D顯示技術主要借助于計算機、軟件系統、輸入輸出設備以及投影顯示等設備技術實現。具有很好的投入成本控制能力。這令移動博物館不僅適合與大型著名的博物館,也可以滿足中小博物館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需要的。互動技術等現代信息手段已經改變了傳統博物館被動展示的業務形態,形成觀眾可以互動、展館可以流動的新特色。
現代科技與管理經營手段的結合,提高了博物館的體驗價值,也促進了國內博物館從單純的收藏、研究向服務公眾的轉變。”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表示,“不過,如何通過數字化開發文化產業,仍是當前許多博物館面臨的課題。”與會專家進一步指出,難題的關鍵是現有展品的數字化和互動內容的開發問題。這些方面的困難的解決需要創意倡議、顯示技術產業和計算機軟件技術產業的共同參與。不過與會專家并不認為這些可以困難是不可戰勝的,樂觀的估計是三五年后互動數字流動展示將成為博物館業的一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