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90年代初,全國音響消費火爆,但好景不長,幾年后市場便漸歸冷清。在消費者的熱情退卻之后,整個音響業的品牌數量、銷量不斷萎縮,而缺少核心技術和標準又使一些想做好做大的本土企業處于尷尬境地。
行業品牌數量、銷量均不斷萎縮
近年來,音響業處境尷尬,市場很不景氣。“總共大概有60%以上的品牌退出了競爭。”一位業內人士近日向記者透露,曾經在音響業叱咤風云的美加集團,旗下有7個品牌,目前僅有愛浪、山水、威發仍在運營,其他品牌要么放棄要么被合并,而美加集團的辦公地點也從廣州標志性建筑中信廣場遷移到番禺迎賓路某電子城。這是近年音響企業由“極盛”到“衰落”的縮影。
曾經在迷你音響市場叱詫風云的JVC,如今在很多家電賣場都難以見到了。記者從JVC方面了解到,現階段JVC在市場上僅有不多的幾款迷你音響產品,而且推廣力度很小,精力主要集中在了攝像機上。此外,曾經一度活躍在音響市場上的松下、三洋等品牌現在也很少見了。
其實,從家電連鎖賣場方面也能反映出音響銷售不旺。2007年,包括國美在內的連鎖賣場一反常態地降低了對家庭影院的扣點,降幅在5%左右,不過在降低扣點后,卻加大了固定費用的征收。“大賣場這樣做可能有兩個目的,一是正如他們說的想拉這個行業一把,另一個目的可能是隨著家庭影院銷售的下降,加大固定費用的比例,會盡可能避免因為市場萎縮而導致扣點減少的風險。”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說,連掌握核心技術的杜比、DTS等國際巨頭也感受到了國內音響業不景氣的氣息,相比幾年前,近兩年兩大巨頭在中國市場尤為低調。
牽一發而動全身,音響業的危機已經使整個配套產業出現了困境。在廣州海印廣場電器城,一個專門經營音箱設備配件的老板透露說,目前麥克風、音箱線等產品的銷售量也直線下降。
盡管近年來音響市場不景氣,導致一大批企業消失,但據中國電子音響協會秘書長金正龍介紹,目前國內仍有1000多家音響企業。對于目前的市場狀況,金正龍頗為感慨,他認為,一直以來音響的品牌戰略就不理想,這種局面源于很多企業主要采取的是以外養內的策略,產品多為出口加工,貼牌代工不需要更多的品牌宣傳,而這種重外銷、輕內銷的情況又是由于國內市場不斷萎縮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