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這是《孫子兵法》中對戰之勝者的一段精密的描述。其大意是,但凡善于作戰的人,必會使自己一直立于不敗之地,先有獲勝的條件而后發動進攻,而常常戰敗的人則會先發動進攻,在進攻中去尋找勝利的機會。
孫子這種戰略思想的核心是認為決定戰爭結果的因素并不是戰爭本身,而是在于戰爭的準備階段。這種戰略思想也被廣泛的應用在商業競爭之中。其中,在國內平板市場的多年來一直蟬聯老大地位的海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通常的人看海信,往往更注意海信那些領先的技術。如國內第一款內置機頂盒的一體機等離子電視(2002年9月),國內第一款1080p高清電視(2004年2月),我國第一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產業化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信芯(2005年6月),中國電視行業第一條液晶模組線(2004年規劃,2007年9月建成),國內唯一一家國家級數字多媒體技術重點實驗室(2007年7月),國內市場第一臺國產LED電視,全球最薄的LED液晶電視上市(2008年7月),推出國內市場首款支持H.264/1080p解碼的藍光電視(2008年10月)……
這些數不完的第一自然是海信創新精神的具體表現,是海信人艱苦探索的結果。但是這只是“制勝”的結果,而非海信的“制勝”之道。
強調創新的企業不僅海信一個,懂得創新的老板更是比比皆是。即便是在國內彩電市場,“創新”概念也被用用的“爐火純青”。您可以細數一下國內彩電市場諸多企業的新產品,哪一個沒有與眾不同的嶄新賣點,哪一個沒有創新的概念光環呢?問題的關鍵在于,海信的創新是領先市場的創新,而其它人的創新則是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獲利進行的“掙扎”。所謂一個是“勝兵先勝后求戰”,而另一個是“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2004年,海信開始規劃液晶模組的時候,國內大多數彩電企業還在為未來是等離子電視、液晶電視還是背投電視而猶豫。即便是索尼這樣的國際巨頭也還在徘徊于3lcd背投、等離子電視與液晶電視之間。在07年9月海信為其國內彩電企業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的建成而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時候,與會的大多數記者卻并不知道海信是什么時候做出這樣的戰略規劃的。
與國內其他同行,至今還在為液晶模組的選址、資金籌措與技術工藝研發而“焦頭爛額”的狀況相比,海信液晶模組的第二條和第三條線也已經達成投產,同時自主開發的LED背光源項目的研發成果也被成功應用到了液晶模組線上,并成功推出國內市場第一臺主流尺寸LED背光源液晶電視。
無獨有偶,海信“信芯”芯片的開發也是低調進行的。在這塊我國第一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產業化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信芯2005年6月橫空出世的時候,國內其它彩電企業尚未開始這方面的努力。在海信推出“中國芯”的營銷概念之際,國內市場的一系列競爭者只能采用外購定制芯片,并命名成自己的名稱的方式,來化解產品“無心”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