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7年是中國液晶電視市場高速發展的一年,當CRT電視、背投電視和等離子電視都出現負增長時,液晶電視獨領風騷,產量和銷量都實現了快速增長,并成長為彩電行業頗具潛力的中堅力量。2007年也是液晶電視的多事之秋,液晶電視市場經歷了以下種種變數。
液晶面板漲價,國外品牌挑起價格戰
從4月開始,小尺寸液晶面板的價格開始上漲。三星、索尼、LG、飛利浦等外資廠商由于擁有生產液晶面板的能力而受影響較小,趁機大幅降價搶占市場份額。國內品牌小尺寸液晶電視的利潤本已十分微薄,在價格戰中蒙受較大損失。迫于面板漲價和國外品牌產品降價的雙重壓力,國內廠商推出了32英寸等離子電視,將戰略重點逐漸轉向大屏幕液晶電視,開始發展上游液晶模組產業。
國內廠商成功對抗國外廠商高低并舉策略
國外廠商深諳價格戰的弊端,在開展價格戰的同時實施高低并舉的策略:即用高端產品打造品牌,用低端低價產品搶占市場份額,欲使國內廠商全面潰敗。以創維為代表的國內廠商通過功能整合策略不僅抵御了國外廠商的攻勢,還引導液晶電視市場競爭進入“藍!。
國外廠商掀起臺灣屏風波
2007年國外廠商采用價格相對低廉的臺灣產液晶面板來降低產品成本,從而使其低端產品的價格迫近國內品牌產品。部分用戶因更為推崇日韓產液晶面板,對國外液晶電視廠商換用臺灣產液晶面板的舉動表示不滿。
國內廠商進軍上游產業
國內廠商海信、TCL、康佳等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紛紛進軍液晶模組生產領域,中國液晶電視模組完全依賴進口的現狀被打破。進軍液晶模組將有助于國內廠商降低液晶電視生產成本、擴展利潤空間。
全高清液晶電視成為主要賣點,銷量大增
2008年奧運會及高清信號落地等因素推動全高清液晶電視的發展。2007年推出的液晶電視新品中,大部分為全高清產品,全高清液晶電視成為主要賣點,銷量增長迅速。
IT廠商進軍液晶電視市場
2007年,IT、通訊廠商向家電領域滲透,手機企業金立以“GIONEE”品牌、液晶代工廠商唯冠以 “PROVIEW” 品牌進入國內彩電市場。優派、明基、清華同方、戴爾、冠捷、華碩等IT企業都嘗試進軍液晶電視產業。但新加入者的市場份額合計不足1%,尚不具規模。
二、市場結構研究
(一) 品牌結構
1、整體市場
(圖1)2007年中國市場最受用戶關注的十大液晶電視品牌分布
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群雄割據,十大品牌分割著市場80.5%的關注度份額,排名接近的品牌關注度差距不大,易形成趕超之勢,品牌關注度格局不穩定。在中外品牌的激烈對決中,國外品牌略勝一籌、入圍十強的品牌有六個,在數量上占優,且六者關注度之和為51.0%,在關注度份額上超過國內品牌。
三星在2007年第一季度出貨量第一,為其折得關注度桂冠奠定了基礎。在隨后幾個月,三星的關注度也一直保持在第二的位置。2007年三星先推出了R8和S8系列低端產品搶占市場份額,后推出N8和F8系列高端產品打造品牌形象,這一高低并舉的營銷策略為三星斂聚了不少人氣。
2007年第一季度飛利浦表現不佳痛失冠軍的寶座。在隨后的幾個月,飛利浦調整市場策略,推出大量低端產品搶占市場份額,其TA系列的產品賣得最火。與此同時,飛利浦還推出流光溢彩高端系列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
索尼的產品向來以快速更新換代著稱。在2007年8月的一次發布會上,索尼創紀錄的推出5大系列(X系列,W系列,D系列,V系列,M系列)14款BRAVIA高清液晶電視,給競爭對手帶來不小的壓力。
2007年海信推出“真+”系列和“36”系列全高清產品,采用低價策略挺進市場。此外,海信向上游索要利潤、率先向液晶電視模組領域進軍。
創維是國內彩電企業的領軍者,在液晶電視領域有著自己的一套戰略方案: 2007年創維推出了具有特色的“酷開”系列液晶電視,將網絡娛樂功能與液晶電視融為一體,掀起網絡娛樂液晶電視新潮流,為開拓者創維帶來了很好的銷量。
相比之下,長虹、夏普、LG、TCL和東芝的關注度比例不及三星的一半,表現稍顯遜色。
2、五大品牌
2007年Q1-Q4五大液晶電視品牌關注走勢對比
飛利浦、三星——強勢上升
飛利浦關注度的起點較低,在第一季度僅為7.4%,但是到了第二季度飛利浦關注度極速上升,此后始終占據第一的位置。三星在第一季度的關注度排在國外品牌之首,但是在第二季度的上升勢頭緩慢,很快被飛利浦超越。第三季度,三星關注度的上升勢頭強勁,終于在第四季度超過呈下滑趨勢的飛利浦。從整體上看,2007年飛利浦和三星的關注度呈上升的趨勢。
三星、飛利浦關注度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實施了價格戰,與國內品牌爭搶市場份額。同時兼顧高低并舉的策略,既維護了二者品牌地位,又贏得了市場。
創維、索尼——膠著之勢
創維和索尼在2007年的競爭呈膠著之勢,為爭奪第三名而進行著激烈的對決。最終,國外品牌索尼在第四季度成為關注度季軍。國內品牌創維產品的性價比較高,下半年主打具有網絡娛樂功能的“酷開”系列液晶電視,而索尼高低端區別顯著,下半年推出的新品液晶電視注重畫質和音質的提升。索尼的勝出表明國外品牌的價格策略在2007年略勝一籌。
海信——先降后升
海信以生產32英寸和37英寸等小尺寸液晶電視為主,而小尺寸液晶面板價格的持續飛漲和緊缺供應給海信迎頭痛擊,出貨量受到嚴重影響。再加上國外品牌的價格戰,致使海信的關注度從第一季度的14.1%一直跌到第三季度7.5%,海信也因此將戰略重點轉移到32英寸等離子電視和大屏幕液晶電視。第四季度,隨著大屏幕液晶電視的熱銷,海信40英寸以上液晶電視積極投入到降價的行列之中,致使海信的關注度稍有提升。
(二) 區域結構
1、關注分布
(圖3)2007年中國市場七大區域液晶電視關注比例分布
液晶電視的區域關注比例與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者對新產品的認知程度密切相關。位于東南沿海的華東、華南地區經濟比較發達,處于該區域內的消費者對新事物的認知程度較高,思想前衛,富于享受型消費理念,所以對液晶電視的關注度較高。
華北地區在大都市——北京的帶動下,消費水平也頗高,是液晶電視的關注大戶。華中、東北地區由于經濟狀況一般,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偏愛物美價廉的CRT電視,而將價格較高的液晶電視拒之門外,所以該地區對液晶電視的關注度還不到10%。西南和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對新產品的接受度不高,所以液晶電視在那里的關注比例還不到7%。
2、品牌格局
通常,廠商會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消費意識實行差異化布局戰略。而由于廠商在各區域的推廣策略不同,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可程度也有高低之分。下表為ZDC統計的區域市場品牌關注度排名情況。
七大區域品牌關注度排名 | |||||||
排名 |
華北 |
華東 |
西南 |
華中 |
華南 |
東北 |
西北 |
1 |
三星 |
三星 |
三星 |
海信 |
三星 |
三星 |
海信 |
2 |
索尼 |
海信 |
長虹 |
三星 |
索尼 |
海信 |
三星 |
3 |
海信 |
索尼 |
海信 |
創維 |
海信 |
索尼 |
索尼 |
4 |
飛利浦 |
飛利浦 |
索尼 |
飛利浦 |
創維 |
飛利浦 |
飛利浦 |
5 |
LG |
夏普 |
創維 |
索尼 |
飛利浦 |
LG |
創維 |
6 |
夏普 |
創維 |
飛利浦 |
LG |
LG |
創維 |
LG |
7 |
創維 |
LG |
LG |
長虹 |
夏普 |
長虹 |
長虹 |
8 |
東芝 |
長虹 |
廈華 |
TCL |
松下 |
海爾 |
廈華 |
9 |
長虹 |
TCL |
TCL |
康佳 |
長虹 |
夏普 |
TCL |
10 |
夏新 |
松下 |
夏普 |
廈華 |
TCL |
東芝 |
東芝 |
數據顯示,三星在除華中和西北地區之外的其他五大區域的關注度都是最高的,是區域市場最大的贏家。海信則贏得了華中和西北地區的關注度桂冠。索尼在華北和華南地區的威望較高。長虹在西南地區認可度較高。創維在華中地區較受歡迎。
LG和夏普分別在華北和華東地區發展勢頭較好。廈華在西南和西北地區的關注度較高。TCL在華中地區的關注度排名靠前。夏新推廣最好的是華北地區。松下在華南地區發展較好。東芝則在華北地區關注度較高。
(三) 細分結構
1、屏幕尺寸
(1) 主流尺寸產品關注比例分布
(圖4)2007年中國市場主流尺寸液晶電視關注比例分布
2007年32英寸液晶電視以30.7%的關注比例依然占據市場的主流地位。42英寸液晶電視以24.3%的關注比例排在第二位,成為時下熱門產品,引領了大尺寸液晶電視的流行風尚。40英寸和37英寸液晶電視的關注比例相差不多,表明這兩個尺寸之間的競爭比較激烈,排名不穩定。46英寸、47英寸和52英寸的關注比例還不到10%,而且隨著屏幕尺寸的增加,關注度呈逐級下降的趨勢。
2007年4月起廠商的戰略重心向大屏幕液晶電視轉移,而32英寸液晶電視在2007年全年占據市場的主流地位,原因是32英寸液晶電視的售價較低,處于大眾購買力水準?梢妰r格仍然是影響消費者選購行為的首要因素,而隨著廠商戰略重點的轉移,大屏幕液晶電視價格的平民化,消費結構將向大屏幕液晶電視傾斜。
(2) 主流尺寸產品關注度走勢
(圖5)2007年中國市場主流尺寸液晶電視關注度走勢對比(一)
雖然32英寸是當前液晶電視的主流,但是關注度卻呈現出連續下滑的態勢。與其相對的是42英寸液晶電視,其關注度穩步上揚,直逼32英寸液晶電視。由此可見,液晶電視的消費結構在向大屏幕液晶電視轉移。
40英寸和37英寸液晶電視的關注度呈纏繞狀,從整體上看,呈雙雙下滑的態勢。說明這兩個尺寸的液晶電視差異性優勢不夠明顯,消費者在選擇時易對這兩個尺寸舉棋不定。其雙雙下滑的態勢加速了市場主流由32英寸直接躍升到42英寸的步伐。
(圖6)2007年中國市場主流尺寸液晶電視關注度走勢對比
隨著各大廠商轉戰大屏幕液晶電視戰略的確定,大屏幕液晶電視的促銷戰此起彼伏。廠商對消費者的大幅讓利刺激了消費者對大屏幕液晶電視的購買熱情,致使大屏幕液晶電視的關注度不斷走高。
2007年年初,47英寸液晶電視的關注度略高于46英寸液晶電視,但是從第二季度開始,46英寸的關注度青云直上,與47英寸液晶電視拉開明顯距離,體現出較強的銷售后勁?梢娫46英寸和47英寸液晶電視的對抗中,46英寸大比分獲勝,搶占了47英寸的關注度份額。
52英寸液晶電視在年初關注度表現平平,但是隨著價格的直線下降,其關注度在下半年呈現出穩步上升的態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面積的不斷增大,52英寸頂級液晶電視和消費者的距離越來越近。
2、屏幕分辨率
(圖7)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高清與全高清產品關注度走勢
全高清液晶電視是2008年的關注焦點,各大廠商均加大了全高清液晶電視的研發推廣力度。從圖中也可以看出高清液晶電視的關注度從4月份起呈連續下滑的態勢,而全高清液晶電視的后勁十足,發展前景看好,其關注度上升勢頭在下半年尤為明顯。
(四) 價格結構
1、價位區間
(1) 不同價位產品關注比例分布
(圖8)2007年中國市場不同價位液晶電視關注比例分布
數據顯示,5001-8000元價位段是大眾消費者普遍能夠接受的價位段,其關注比例最高,為28.3%。8001-1萬元價位段產品正在逐漸被消費者接受,關注比例次之,為22.8%。10001-1.5萬元和8001-1萬元價位段產品的關注度相差甚微,僅為0.01個百分點。曾經作為主流價位段的5000元以下產品的關注度排名如今退居到第四位,可見液晶電視的消費結構已經從低端升級到中高端。
(2) 不同價位區間產品關注走勢
(圖9)2007年Q1-Q4不同價位區間液晶電視關注走勢對比
數據顯示,第二季度是一年之中最關鍵的時期,不同價位段液晶電視的關注度多在第二季度發生轉折。5001-8000元價位段和5000元以下價位段均在第二季度沖高回落,8001-1萬元和2萬元以上價位段均在第二季度止跌回升,10001-1.5萬元價位段在第三季度出現回暖跡象,唯有15001-2萬元價位段的關注度一直平穩上升。以上情況說明液晶電視市場的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者關注的產品逐漸向高端化延伸。
2、熱門尺寸
(1) 32英寸
(圖10)2007年中國市場32英寸液晶電視不同價位段關注比例分布
32英寸液晶電視的價位早已突破5000元大關,正在向4000元挺進。目前,一些品牌的個別產品已經沖破4000元關口。而5001-6000元價位段產品以39.5%的關注比例高居榜首。5000元以下價位段產品占據三成多關注份額,關注比例為35.7%。
6000-8000元價位段產品關注比例驟減至23.5%。這表明大多數消費者對32英寸液晶電視的心理承受價位在6000元以下。而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5001-6000元價位段的關注者在不斷增多。但是大眾消費者目前能夠接受的極限在6000-8000元,8001-1萬元以及1萬元以上的高端產品問津者少之又少。
(2) 42英寸
(圖11)2007年中國市場42英寸液晶電視不同價位段關注比例分布
10001-1.5萬元是42英寸液晶電視的主流價位段,關注比例最高,為44.6%。8001-1萬元價位段,關注比例高達44.5%。在國外品牌價格戰的影響下,國內品牌大屏幕液晶電視也做出了大幅讓利行為,中外品牌42英寸液晶電視自然而然的充當了降價主力的角色。隨著42英寸價格的走低和大屏化的流行趨勢,42英寸產品將會大幅擠占32英寸產品的市場關注度份額。
三、市場價格研究
(一) 價格指數研究
1、整體市場
(圖12)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價格指數走勢
調查顯示,2007年液晶電視整體價格指數波動幅度較小,年末較年初的降幅為1.27個百分點。受年初春節促銷熱潮的影響,液晶電視價格指數在3月份的下調幅度最大,為7.39個百分點。8月份,隨著暑促的來臨,液晶電視的價格指數再次跳水。
而到了9月,隨著新品的大量上市,價格指數被抬高。但是由于老款產品要為新品降價開道,所以10月價格指數又跌至谷底。從整體上看,液晶電視的價格受廠商影響較大,價格指數會隨著促銷和新品的上市而出現大幅升降。
2、細分市場
(1) 32英寸
(圖13)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32英寸產品價格指數走勢
受小尺寸液晶面板漲價的影響,2007年32英寸液晶電視的處境比較艱難。漲價怕各廠商不能團結一致而丟失市場份額,降價又怕陷于虧本買賣的局面,所以32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除了在1至3月大幅降價促銷之外,全年的走勢都比較平穩。
(2) 42英寸
(圖14)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42英寸產品價格指數走勢
42英寸液晶電視是各大廠商在2007年促銷推廣的重點對象,所以其價格指數經歷了大起大落。年初漲價欲造就2月春節期間及其后大幅降價的假象,不過春節期間的降價來勢洶洶,直到3月份才收尾,降幅之大堪稱全年之最。
為了刺激消費,42英寸液晶電視在淡季的6月又進行了一番大幅降價,此番降價伴隨著暑期的結束而告一段落。此后42英寸液晶電視價格均是小幅上漲。
(二)
1、市場均價
(圖15)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均價走勢
2007年國外品牌挑起的價格戰來勢洶洶,尤其是五一期間,價格戰的聲勢最為浩大。從2月份開始,液晶電視的價格就開始迅速下滑,直到6月份降到谷底。7月份,隨著定價較高的全高清液晶電視大量面市,液晶電視的均價逐漸升高。加上金九銀十的黃金發布時期,液晶電視的均價再次陡然升高。隨著元旦、春節等節日的到來,液晶電視又擺開了降價促銷的陣勢。
從整體上看,液晶電視年末的均價比年初提升了1218元。價格戰、盛行于市的全高清產品和金九銀十的傳統發布月成為影響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
2、廠商均價
(圖16)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主流品牌均價對比
調查數據顯示,各主流品牌液晶電視的均價分布分為兩大陣營 ,三星、索尼和夏普的市場均價較高,組成第一陣營。其中,三星的市場均價最高,為17669元。東芝、飛利浦等其他七大品牌的市場均價落差不大,位于第二陣營。
三星在2007年的價格策略不主張價格戰,雖然也參與降價促銷,但總的來看降價力度不大。而索尼在2007年采取的是高低并舉的價格策略,其低端產品的價格一降再降。
上榜產品的另一大特點是國外品牌的價格普遍偏高,價格按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前六名均為國外品牌。雖然從2006年開始,國外品牌已經連續打了兩年的價格戰,但是由于其上市新品的定價偏高,價格高于價值,所以產品的降價空間巨大。相比之下,國內品牌顯得憨厚老實,上市新品充分利用低價優勢搶占市場份額。
2007-08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研究報告
1、32英寸
(圖17)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32英寸產品主流品牌均價對比
32英寸液晶電視是當前市場的主流,各大品牌的競爭較為激烈,價格壓得很低,各品牌之間的價格相差不多。其中,松下的市場均價最高,為6445元。國內品牌中創維的價格較高,為6145元。海信的價格最低,為5064元。
2、 37英寸
(圖18)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37英寸產品主流品牌均價對比
37英寸液晶電視是中外品牌競爭較為激烈的一個領域。數據顯示,國外品牌的價格普遍偏高,價格較高的前五名均為國外品牌。其中夏普的市場均價最高,為10399元。而國內品牌的均價在7000-7600元之間。知名品牌索尼不涉及37英寸產品。
3、40英寸
(圖19)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40英寸產品主流品牌均價對比
40英寸液晶電視中,索尼和三星的價格較高,其他品牌的價格差在2100元之內。40英寸液晶電視多為國內品牌,國外品牌中僅有索尼和三星涉及該領域。
4、42英寸
(圖20)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42英寸產品主流品牌均價對比
42英寸液晶電視是2007年的熱銷產品,市場前景看好。在42英寸液晶電視市場中,夏普的市場均價最高,為15336元。國內品牌TCL在42英寸液晶電視上實行高端產品策略,價格不菲。其他品牌42英寸產品的均價都低于TCL。索尼和三星不涉及42英寸產品。
5、46英寸
(圖21)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46英寸產品主流品牌均價對比
各品牌46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差距較大,分為三個陣營。夏普、索尼和三星的市場均價較高,均價在18000-21000元之間,位于第一陣營。東芝、TCL和長虹的市場均價在13000-16000元之間,位于第二陣營。海信、創維、夏新和康佳這四個國內品牌的市場均價較低,價位在9000-12000元之間。其中,康佳的市場均價最低,僅為9600元。
6、47英寸
(圖22)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47英寸產品主流品牌均價對比
在47英寸液晶電視中,LG的市場均價最高,為17580元,比排在第二位的創維高出近2000元。TCL的市場均價最低,還不到12000元。其他品牌的47英寸產品均價相差不多,均在13000-16000元之間。三星和索尼不涉及47英寸液晶電視。
7、52英寸
(圖23)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52英寸產品主流品牌均價對比
52英寸液晶電視是2007年高速發展的一個尺寸領域,也是各品牌打造形象和提升美譽度的重點產品之一。由于產品性能的差異較大,所以各品牌的價格相差懸殊。索尼和三星的均價較高,分別為39831元和38948元。飛利浦在國外品牌中,價格相對較低。而國內品牌的均價在19000-27000元之間,普遍低于國外品牌。
四、
(一) 整體市場競爭格局
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競爭局勢異常激烈,國外廠商與國內廠商形成兩大對決陣營。國外廠商充分利用面板漲價之際,挑起價格戰,并實施高低并舉的策略。國內廠商推出32英寸等離子電視,轉戰大屏幕液晶領域并在功能整合創新方面做足文章,以回擊國外廠商瘋狂攻勢。從結果上看,國外廠商略勝一籌,在品牌關注度十強中爭得6個席位,累計關注度之和為51.0%,險勝國內廠商。
不過,從2007年ZDC各月品牌關注度監測數據來看,國內液晶電視市場并未形成穩定的格局,三星、飛利浦、索尼、海信和創維均有登上關注度冠軍寶座的實力。隨著國內廠商向液晶模組領域快速邁進,2008年國內廠商與國外廠商的競爭還勝負難料。
(二) 重點廠商競爭策略
1、三星
(1) 品牌戰略
三星在液晶電視市場樹立起了“高檔感、時尚感與超前的數字技術”的形象,使品牌具有較高的溢價能力和較強的競爭實力。三星精心打造出的這一品牌形象歸功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打造高附加值產品形象。三星緊隨市場變化適時地調整產品策略并實施全球性的統一的營銷和廣告策略,使得“產品新穎、設計時尚、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成為三星的鮮明特色,展現出三星產品多姿多彩的特點。
選用“青春、活力、時尚”倍受年輕人追捧的明星為形象代言人。三星選用明星鄭伊健、陳慧琳為三星形象代言人,把明星氣質有效嫁接到品牌上,使消費者認可三星產品“高檔、時尚”的形象。
設立三星數碼體驗館。三星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座大城市均設有數碼體驗館。在這個專門供人們體驗未來世界的數碼館里,人們可以觸摸并使用世界尖端數字概念產品和成型家電產品。
公關活動凸顯“數字、e化、時尚生活”的品牌理念。比如三星轟轟烈烈開展 “三星網絡競技游戲選拔賽”的公關活動,創造了讓消費者自然地接觸三星數字產品的機會,引領時尚潮流。三星舉辦的“龍之夢”大型音樂盛典,借助奧運營銷拉近了三星和消費者的距離。
(2) 產品戰略
三星液晶電視產品正如品牌戰略中所述,注重產品的外觀和數字技術的應用,給人留下高檔、時尚、科技領先的印象。2007年三星的平板電視都是8系列產品,并重拳出擊全高清產品,其全高清液晶電視占產品總數的40%。
三星液晶電視產品分為N8、M8、R8、S8和F8五個系列。其中,F8是旗艦級高端產品,該系列采用了目前熱銷的N8系列黑水晶超清晰液晶面板,不僅支持1920×1080全高清分辨率,動態對比度更高達25000:1,具有100Hz的高刷新頻率,這種高頻率再結合三星獨有的自然流暢動感技術可謂頂級中的佼佼者。
N8和M8是高端產品,具備頂級配置,包括Wide Color Enhancer靚彩技術、Movie Plus 流暢動感技術 、Anynet+ (HDMI-CEC) DNIe™ (數碼自然影像技術)。S8是中端產品,僅比高端的N8和M8少了Anynet+ (HDMI-CEC) DNIe™ (數碼自然影像技術)功能。R8是低端產品,較高端產品少了全高清分辨率和Movie Plus 流暢動感技術。相比之下,三星的中高端產品數量較多,走的是時尚、高檔路線。
(3) 價格戰略
三星在價格方面的態度是堅決不打價格戰,其競爭的戰術體現為:與競爭對手相比將會在功能和技術上提高、完善。目前三星主攻方向是產品的差異化戰略。盡管三星不打價格戰,但是在降價促銷方面仍然表現積極。2007年三星降價促銷的主力是40英寸以上的液晶電視。由于其具有自主供應液晶面板的能力,受面板漲價的影響較小,所以小尺寸液晶電視的降價力度不大。此外,2007年三星的37英寸產品采用了臺灣屏,既豐富了三星的產品線,也為三星低端產品的低價策略提供了前提條件(三星不生產37英寸液晶面板)。
(4) 渠道戰略
三星的渠道銷售采取的是廠家直供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是不僅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更重要的是與零售終端直接接觸,使顧客更容易接觸到三星平板電視產品。
具體來說,在一、二級市場,三星的銷售渠道主要以國美、蘇寧等全國性家電連鎖賣場為主,加大對流通渠道上的投資,加大市場營銷力度。目前,全國性連鎖賣場的銷售已經占三星平板電視產品60%的銷售量。而在三、四級市場,三星則是通過在國內擁有的五個分公司,負責全國的平板電視銷售。
(5) 市場戰略
2007年三星抓住了平板電視高清化、大屏化的發展趨勢,通過產品品質、技術研發不斷實現自我的發展和完善。其秉承的理念是“在中國市場上最早投入三星所擁有的世界最尖端的技術和產品”,讓中國的消費者盡早享受到與世界同步的高品質影像產品。
2、飛利浦
(1) 品牌戰略
2004年9月,飛利浦將沿用9年的品牌標識——“讓我們做得更好”改為“Sense and Simplicity”,中文意思是“精于心,簡于形”。新的品牌定位表達了飛利浦力求完美的追求和永續前行的進取心。這一策略一直延續使用至今。
飛利浦基于新標識下的品牌戰略強調兩點:一是產品對消費者的體貼和人文關懷,二是強調產品設計與功能的簡約。簡單的說,飛利浦想要強調的,是對消費者需求的重視,對市場的重視。新品牌戰略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將加速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整合。
(2) 產品戰略
飛利浦在產品的設計上追求簡約風格。它的產品在技術上可以是先進的復雜的,但是在外觀設計上一定是簡約的,便于消費者使用的。
目前飛利浦液晶電視限于20英寸、26英寸、32英寸、37英寸、42英寸、47英寸和52英寸。鑒于大尺寸液晶電視成為時下的流行趨勢,飛利浦把大尺寸的液晶電視作為今后的發展方向。并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把主要經歷放在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上面。2007年飛利浦液晶電視獨創的 “銳騰核芯”技術的1080P液晶電視,和流光溢彩高清平板電視是最好的證明。
(3) 價格戰略
飛利浦在2007年實行的是全線降價的策略,降價幅度為國外品牌之首。為搶占國內市場份額,飛利浦在上半年趁液晶面板漲價之際,大肆降低32英寸、37英寸等小尺寸液晶電視的價格。到了下半年,隨著大屏幕液晶電視關注度的不斷提升,飛利浦大尺寸液晶電視的價格開始持續下調。雖然飛利浦不主張價格戰,但是其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在實際做法上也充當了價格屠夫的角色。
此外,2007年年底飛利浦與TCL多媒體簽訂協議,由TCL代工飛利浦CRT電視和液晶電視的生產。此舉將大大降低飛利浦液晶電視的生產成本,預計飛利浦液晶電視的價格將進一步大幅下調。
(4) 渠道戰略
飛利浦液晶電視的銷售渠道主要依靠家電連鎖賣場,在大型商場和大型超市都很難看到。這使飛利浦家電銷售局限于一級市場,而且隨著國美對永樂和大中的合并,國美和蘇寧雙寡頭局面形成,家電賣場可能因主導更多的話語權而使家電廠商利潤攤薄。雖然如此,由于自建渠道成本太高飛利浦并不打算親自嘗試銷售。隨著家電連鎖賣場的擴張,飛利浦對家電連鎖賣場的依賴性會更強。
(5) 市場戰略
總的來看,2007年飛利浦的市場營銷戰略有六個:主打主要城市,力推旗艦式產品;全線降價,擴充市場份額;強調專業的售后服務;強化行銷專業能力;整合以產品為主體的公關活動;成立中國行銷委員會,任命CMO協調運作,使各部門的資源互相配合。
3、索尼
(1) 品牌戰略
在品牌戰略方面,索尼在各經營領域積極開展戰略聯盟行動。在液晶電視領域,索尼聯合三星于2004年首度合作建成S-LCD液晶屏生產線,此舉不僅滿足了索尼的液晶屏供應,挽救了其液晶電視事業,也使得索尼在與三星的合作中學會了如何快速提升品牌影響力。
2007年,雙方再度合作建立了第八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繼續在合作與競爭中互惠互利。另外,索尼在生產工藝上嚴抓工業設計和產品質量,竭力打造高檔優質品牌形象。
(2) 產品戰略
索尼的產品線非常豐富,高中低檔兼而有之。2007年市面上的液晶電視產品有R系列、X300A系列、W300A系列、F300A系列、D300A系列、V300A系列和M300A這七個系列。其中X、W、F是其高端產品系列。R、D隸屬中端產品。V、M是其低端產品。在技術方面,BRAVIA EX 圖像引擎、Full HD高清晰度液晶面板、“WCG-CCFL”亮艷色彩背光源技術是其產品的重要籌碼。在2007年,索尼主推大屏、全高清液晶電視。
(3) 價格戰略
索尼產品向來以高價著稱,產品的定價甚至超過了其實際價值。不過,在2007年索尼改變了其價格戰術,利用產品的大幅降價來吸引消費者。具體的做法是:新品上市的價格依然很高,但是沒多多久便大幅降價,且持續降價。其低端產品的價格已經和國內品牌相差不多了。另外,索尼在2007年加大了對臺灣屏的采購力度,使得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為其部分產品走低端低價路線埋下了伏筆。
(4) 渠道戰略
索尼液晶電視主要是通過蘇寧、國美等家電連鎖賣場進行銷售,在大型商場和超市也有產品出售。但是索尼的主要銷售額集中在一級市場,隨著索尼“草根計劃”的開展,索尼將積極開拓二、三級市場。另外,索尼表示將為大型零售商提供專有型號的液晶電視,新產品將于60天內上架。這意味著規模較小的專業電子產品零售商將銷售特定型號的索尼液晶電視,從而避免與零售業巨頭沃爾瑪等正面競爭。
(5) 市場戰略
2007年索尼液晶電視在中國市場清楚的提出了三個戰略目標:一、成為中國液晶電視第一品牌;二、高清電視第一品牌;三、同時問鼎37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電視市場。 另外,索尼摒棄了高價溢價的競爭策略,大范圍降低產品價格以搶占市場份額。
五、
(一) 品牌發展趨勢
“馬太效應”凸顯,品牌集中趨勢更加顯著
2007年液晶電視的品牌競爭激烈,關注格局變動頻繁,海信、創維、飛利浦和三星輪番擔當品牌關注度擂主角色。十大主流品牌的關注度份額之和逐漸擴大,中小品牌的關注度份額被蠶食縮小。與2006年相比,十大品牌的關注比例之和由76.5%上升到80.5%,漲幅為4個百分點。
由于2007年國外品牌的降價策略比較成功,所以ZDC預測2008年國外品牌將會繼續沿用這一策略。并且隨著液晶面板的漲價和國外品牌的瘋狂降價,液晶電視市場將凸顯馬太效應,品牌集中趨勢將更加顯著,小品牌液晶電視或將退出市場。進軍液晶電視市場的IT廠商中,僅有清華同方和優派會保持住較大的市場關注度份額,但其規模難與傳統液晶電視廠商抗衡。
此外,由于品牌關注度排行榜前五名的關注度差距不大,最大僅為2.9個百分點,所以三星、飛利浦、索尼、海信和創維均有登上關注度排行冠軍寶座的可能。
(二) 產品發展趨勢
1、42英寸液晶電視將取代32英寸的主流地位
2007年,廠商加大了對40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電視的研發推廣力度,其產品數量大幅增加,尤其是42英寸產品數量增加了61.3%,而52英寸增加了420%。從產品的關注度來看,42英寸產品的關注度呈穩步上揚的趨勢,第四季度達到26.6%,與32英寸的28.9%接近。而52英寸液晶電視的關注度由第一季度的0.8%提升到第四季度的2.4%。隨著廠商對這兩個尺寸降價促銷力度的加大,ZDC預測2008年42英寸液晶電視將取代32英寸的主流地位,而52英寸液晶電視將成為關注熱點。
2、全高清液晶電視產品數量所占比例將提高到50%以上
隨著全高清技術的發展,全高清液晶電視產品數量在市場上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由1月份的14.8%提高到12月份的26.3%。目前,各大品牌均推出了自己的全高清產品,消費者對全高清產品的關注度也與日俱增,由2007年1月份的14.2%增加到12月份的31.8%。隨著奧運的臨近和全高清電視賽事的轉播,ZDC預測全高清液晶電視將會成為2008年的新寵,屆時全高清液晶電視的產品數量所占的比例將由2007年的26.3%提高到2008年的50%以上。
(三) 價格變化趨勢
價格持續下降,42英寸的主流價格將會降到1萬元以下
像其他消費類產品一樣,液晶電視的價格也是逐年下降的。2007年,在國外品牌的帶動下,液晶電視產品開始大幅降價。32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突破了5000元大關,而小部分42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降到1萬元以下。由于供貨緊張,液晶面板大幅降價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隨著中外液晶電視品牌競爭的加劇,以及臺灣屏的大量使用,液晶電視的價格仍然會持續走低。ZDC預測,將成為2008年主流產品的42英寸液晶電視的主流價格將會降到1萬元以下。
(四) 渠道發展趨勢
國外品牌押寶一級市場,國內品牌拓展二、三級市場
當前,家電產品的銷售渠道主要是蘇寧、國美等一級市場的大型家電連鎖賣場,沃爾瑪等大型超市及大型商場等。其中,國外品牌的經營渠道局限在一級市場,國產液晶電視品牌依托CRT時代建立起來的經營渠道,產品在一、二、三級市場均有銷售。由于國外品牌拓展二、三級市場的成本較大,所以ZDC預測2008年國外品牌會繼續押寶一級市場,將戰略重點集中在依靠價格戰搶奪市場份額上。由于在一級市場的失利,國內品牌將會大力拓展二、三級市場。
對于后進入家電領域的IT廠商來說,傳統的經營渠道被老字號家電品牌充斥,IT廠商在那里不占競爭優勢,施展拳腳比較困難。所以IT廠商仍會在自己的地盤——IT賣場售賣液晶電視產品。
六、
(一) 對上游廠商
進軍液晶模組領域需謹慎,國內廠商切忌一哄而上
據統計,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液晶電視模組(LCM-TV)占整個價值鏈的比例高達35%~40%,液晶電視模組(LCM-TV)和整機制造合并占整個價值鏈的70%左右。巨大的利潤空間使海信、TCL和康佳搶先向液晶模組領域進軍,其他液晶電視廠商也蠢蠢欲動,對此萬維家電網及ZDC建議:由于整機廠商進軍模組產業,需要有規模優勢、市場優勢和強大的技術能力這些關鍵要素的支撐,所以廠商切忌一哄而上,在權衡生產液晶模組和直接采購面板的成本后,再謹慎而行。
(二) 對中間渠道商
國內家電連鎖賣場可順應需要,推出多種家電組合優惠套餐
新婚夫婦是購買家電產品的一大主力,他們通常需要購買一整套家電產品。一件一件的挑既煩心,又得不到什么實惠。針對消費者的這種需求心理,萬維家電網及ZDC建議:家電連鎖賣場可以推出多種家電組合優惠套餐,并實行選購的組合產品越多,優惠越大的促銷策略。另外,這種套餐促銷需要配備“家電通才”的營銷人員做講解。其不僅要熟悉各個品牌不同家電種類的優勢特色,還要對套餐的優惠政策非常了解。
(三) 對終端消費者
購買前識清屏幕產地,不必拒絕臺灣屏
當前,對于大眾消費者來說,價格因素是決定他們購買行為的首要因素。2007年一些外資廠商為了降低成本取得低價優勢,在部分低端液晶電視產品上采用了臺灣屏,致使不少消費者在購買之后驚呼上當。在此,萬維家電網及ZDC提醒大家在購買前首先要明確自己的選擇,辨識清楚是否為臺灣屏。此外,如果消費能力有限,選擇臺灣屏也不會影響畫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