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還是42英寸?
目前六代液晶面板線最多并且投產量大,預期37英寸未來供給量將比40英寸或42英寸更多。因此,無論是向上還是向下,40英寸面板在供給上處于劣勢,對于主導這一尺寸的三星和索尼來講,如何縮短與37英寸的價差成為策略中的關鍵。
目前40英寸液晶面板的價格一直處于下降之中,40英寸液晶電視成本接近5000元到6500元。目前主流的40英寸的售價在8000—11000元,最低售價7500元以上,最高15000元左右。而37英寸的售價在5500—7000元,42英寸液晶最低價格7600元以上,最高價格17000元。
賽諾數據調研公司的一位分析師表示,無論是選擇40還是42陣營,單一的選擇會失去部分機會,但同時由于產品體系的清晰化會贏得先機降低內耗,同時可以避免與競爭對手產生策略撞車。兩個都選相當于棄權,實際等于什么都沒有選。
造成這種差異是面板生產和切割工藝的差異,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全球一共能夠切割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廠商不超過5家,分別是日本的夏普ASV、三星和索尼的S-LCD、LG飛利浦LPL、臺灣的友達和奇美。在這些品牌當中,能夠切割40英寸面板的只有三星索尼的S-LCD和臺灣友達,比如索尼的主要切割尺寸的路線是32、40、46、52等幾個主要尺寸。
六代線面板商有夏普、LPL、友達、華映、廣輝、IPSAlpha等,七代線有S-LCD、三星SDI各1條產線,7.5代線有LPL、友達、奇美3家,八代線則有夏普及三星SDI等。因為每條生產線有多種經濟切割尺寸,六代線產能分配將以37英寸為主、32英寸為輔,七代線則以40英寸為主、32英寸及46英寸為輔,7.5代線以42英寸為主、47英寸為輔。
因此外資品牌基本是以自家面板的尺寸系列生產平板電視。市場便出現了上述三組尺寸系列的整機,由于夏普僅給自己的整機提供面板,這對沒有面板資源的整機廠商的尺寸組合只能在兩大陣營中選擇,由于40與42,46與47相差不多,到底主推哪種規格取決于企業對未來大屏市場趨勢的預期以及與上游面板商的合作程度。
國內廠商大屏方向不明
在大屏整機領域,東芝推出42英寸、46英寸、47英寸和52英寸,TCL的選擇策略與東芝相似,但沒有選擇52英寸的系列,康佳和長虹則把40和42英寸、46和47英寸全部囊括,而創維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52英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