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液晶面板廠過去興建新廠的速度只落后韓國半年至一年,也就是三星、LG.飛利浦(LPL)宣布興建新世代液晶面板廠之后,友達與奇美電最遲一年內就會跟進。
進入八代面板廠之后,這種亦步亦趨的模式卻發生變化,三星、索尼的八代液晶面板廠昨天正式量產,臺灣業者仍停留在七代廠的世代,即使現在要建八代廠,最少也要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使得臺灣與日、韓面板業的競爭,出現一個世代的落差,日本夏普甚至已規劃投資興建十代廠,更令臺灣產、官、學界憂心忡忡。
一個世代的落差,是否代表著臺灣面板業競爭力的衰退?八代廠以生產46英寸及52英寸電視面板為主,主攻50英寸電視面板商機,從50英寸面板的量產能力來看,臺灣確實是落后了。
全球只有少數家庭擁有50英寸以上電視機,全球薄型電視機市場的七、八成,仍為42英寸以下的天下,加上50英寸以上的市場,一向是等離子電視的天下,投資八代廠,要負擔高額的投資,卻只能搶攻非常有限的市場,友達與奇美電選擇將資源放在7.5代廠以下的投資,似乎比較符合經濟效益。
不過,當年臺灣及韓國DRAM半導體業者率先投資12英寸晶圓廠,也曾被日、德、美業者批評不符投資效益,譏笑殺雞焉用牛刀,如今事實證明率先投資12英寸廠者,乃真知灼見。因此,臺灣面板廠投產落后韓國、日本一世代,不可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