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視兩年跌價近50%、國產平板電視品牌占六成市場、中小尺寸平板電視將退出市場”,這是日前由中國電子商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2007年第二季度《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得出的結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陸刃波表示,2007年,平板電視的價格將仍以20%的平均幅度下降。而液晶面板價格的小幅回升,就為等離子電視在國內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平板電視兩年降價5成
2004年平板電視迎來了國內市場的啟動期,到2005年,由于更多企業加入了市場競爭,技術水平隨之大大提升,隨著市場規模的形成,產品成本也大大降低。從2005年到2007年兩年多的時間,平板電視價格平均下降幅度接近45%,其中32、42、50英寸液晶電視價格下降幅度最大。
《報告》還顯示,2007年平板電視價格市場將仍以平均降幅20%的水平下降。但相比液晶面板,等離子面板價格的下降空間就大很多,這也為等離子彩電,尤其是大尺寸等離子電視,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
“小尺寸”份額不到1/6
2007年國內的平板電視組成結構,仍以32英寸為分界線。但《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32英寸以下小屏平板電視市場份額,已由2005年的52.7%降至現在的15.5%,未來將逐漸退出市場。相反地,32英寸以上的平板電視的需求是卻是大幅上升,未來平板電視的大尺寸化趨勢也非常明顯。
另一方面,從平板電視上游產業發展角度來看,第7、8代面板生產線的量產,也將有效降低大尺寸平板電視的價格,拉動大尺寸平板電視市場份額的快速提升。而隨著網絡電視崛起,“電腦也可當電視用”等因素也將對小尺寸平板電視形成極大沖擊。
國產品牌勝于二、三級市場
根據《報告》的調查統計數據,目前,國產品牌已穩占6成平板電視份額,在與外資品牌的拉鋸戰中處于優勢地位。《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雖然外資品牌銷量曾一度超過國產品牌,但主要得益于低價策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以犧牲品質和功能為代價,因此后勁乏力。
伴隨國產品牌對二、三級城市平板電視市場的開發,中外品牌份額將再次拉開差距。這主要是因為,外資品牌的增長主要來自一級城市,一級市場需求增速放緩,未來增長主要依靠二、三級城市市場,外資品牌渠道處于劣勢,銷售難有突破。
《報告》還指出,傳統彩電品牌已占據平板電視八成市場,新生品牌舉步維艱,主要是受產品、品牌及渠道三大因素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