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TCL來講,平板絕對是個挖好了的陷阱。起初收購歐洲最大彩電企業“湯姆遜”公司的電視機和DVD機生產部門的時候,董事長李東生是多么雄心勃勃。然而,好景在2003年11月初現,也止步于2003年。平板產業的興起迅速的使湯姆遜彩電產能成為包袱:尤其是在歐洲這樣的發達國家市場,CRT的“日漸終落”無疑是TCL當初做夢都想不到的。
從那時起,陷入虧損的彩電事業部就成了TCL的“吞錢機器”。 TCL集團旗下的國際電工與智能樓宇兩項業務以16.9億元的高價作別TCL產業序列可謂是無助的選擇。然而這些錢還不夠,遠不夠。今年年初李東生被迫告別了歐洲自主品牌彩電產品業務,這無疑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彩電企業國際化戰略的重磅打擊。
但是事情并沒有結束。當平板產業幾乎以光速告別了“暴力時代”。迅速進入空前殘酷的價格戰,甚至瀕臨虧損的時候,不顧一切的保衛“巨虧的多媒體”事業部,其實是TCL最不想做出的選擇。面對主業危機,同樣陷入虧損的“電腦事業”就成了高層一致同意的“棄子”。——誰叫咱不是嫡出長子,本身又不爭氣呢!
然而,尋找買價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虧損的項目和國際電工與智能樓宇這兩項超級賺錢業務是不能相提并論的。TCL一兩個億的價格似乎使方正、上廣電等買家不能接受。但是就在去年10月TCL還通過定向增發方案增資1.5億元給電腦事業部——也許這筆交易的做成,TCL真的會虧上一筆。
這兩年,TCL真的不好過,“丟車保帥”已經成了家常便飯。這其中透漏最多的是民族企業國際化的鎮痛和無奈。希望TCL通過這種放血式的重組,能重新振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