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兩個月中,液晶面板價格普遍上漲了5%~10%。其中,32寸液晶面板的價格較4月份大漲20美元,37寸的也上漲了10美元左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等離子面板價格的大幅下跌。
目前,32寸等離子整機電視的成本在250美元左右,而同尺寸的液晶面板的價格卻在325美元左右。巨大的成本“落差”,終于使國產平板電視廠家們“回心轉意”,紛紛重新布局等離子電視領域。
投資“降溫”面板漲價
此次液晶面板連番漲價,中華映管有關人士認為,“從2005年底開始,液晶面板企業進入集體虧損,因而放慢了對面板投資的速度和規模,一直下滑的5代、6代產品價格得以理性回歸。”
據了解,前幾年,由于液晶面板投資過熱而造成的面板價格連連下跌,讓面板制造商“自食苦果”,LG -飛利浦從去年第二季度開始連續四季度高達10億美元的虧損;臺灣“面板四虎”2006年總虧損也接近10億美元。
今年初,包括臺灣友達光電、韓國三星等在內的主要面板制造商都發出了限產通知。目前,三星、LG -飛利浦、友達新工廠的產能已從月產能超10萬片下降到3~5萬片。
此外,面板制造商將投資重點放在更具成本優勢的7代以上的生產線,則是面板漲價的又一原因。例如LG -飛利浦近日就宣布停止上馬5.5代線的計劃,轉而投資7.5代線,這造成了原來的5代、6代線供不應求,面板價格隨之上漲。
液晶整機廠家“賠本賺吆喝”
此番液晶面板漲價,受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國產液晶整機廠家,因為處于漲價“重災區”的32寸和37寸兩大寸,正是國產液晶電視品牌的“強勢”領域。
按照價格傳導的效應,面板價格上漲將直接提高彩電制造商的制造成本。按顯示屏占液晶彩電70%成本計算,面板價格提高5%,將提高彩電整機3.5%的成本。
但目前國產液晶電視品牌無一有降價計劃。對此,長虹多媒體產業群董事長郭德軒告訴記者:“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敢提價,因為誰單獨提價誰就有出局的危險。”令他擔憂的是,因面板漲價每臺電視再被壓縮10~20美元的利潤空間,時間長了任何企業都承擔不起。
事實上,“液晶電視賠本賺吆喝”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前三季度,國內彩電企業的平均凈利潤率僅為1.3%。
創維數碼彩電事業部總裁楊東文也坦言,今年40英寸以上將是國內液晶電視企業主攻的方向,因為32英寸、37英寸的利潤空間幾乎為零。
國產品牌被迫移情“等離子”
一面是外資液晶整機廠家的降價“逼宮”,另一面是液晶面板的大幅上漲,國產液晶電視廠家就如同“夾心餅干”一般動彈不得。
在這種情況下,等離子面板發動全線大幅降價的凌利“攻勢”,以期收復“失地”。最新數據顯示,等離子面板6月價格仍大幅滑落,42寸面板報價較5月下滑約25美元,50寸面板則下滑約45美元。
等離子面板價格的下降,也為國內平板企業提供了觸底進入的機會。長虹20億美元“豪賭”等離子屏自不必說,近日,LG電子南京等離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范珍也向記者證實,共有八家國產彩電廠家有意訂購其32英寸等離子屏。
據悉,包括創維、海信、TCL等在內的國產彩電廠家已悄然向LG電子訂購了LG32英寸PDP面板,進貨量在5000~8000片不等。
“同尺寸等離子電視比液晶電視便宜,是國產彩電企業集體押注32英寸等離子電視的關鍵因素。”家電專家陸刃波分析稱,國產彩電在三四級市場擁有巨大的銷售渠道,而該市場上的消費主力近兩年均以購買32英寸平板電視居多。國產彩電推出低于同尺寸液晶電視價格的等離子電視,將極大帶動其平板電視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