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高清利益
距高清標準公布到今天已經整整一年,而從今年的1月1日正式實施。但是,目前消費者對于高清得認識以及商家對于產品的過渡宣傳,使得高清市場的透明度很低。夸大宣傳、虛標參數以及錯誤誘導等等使得消費者如何去追尋個人的高清利益成為了一個在進入高清時代以后最重要的問題。
首先,我們注意到高清的大屏幕趨勢。實際上小屏幕做到高清的難度會很大,但是即便是做到了,在小屏幕上看高清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好比你在手機屏幕上看全高清的圖像和標清的圖像其實差別并不大,因為象素點已經小到人眼無法分辯的地步,很多信息是從人眼里損失掉的。目前我們看到雖然42英寸的等離子開始達到高清,液晶幾乎都達到了,但是,商家大多拼爭的空間在于更大的屏幕上。等離子已經開始在50英寸的產品上發力,而隨著第八代線的完工夏普也開始擴大液晶的尺寸,今年S-LCD的八代線建成后,整個大屏幕液晶的成本會大大降低,產量會有很大幅度的增長。所以,未來獲得高清的享受,主要會集中在大屏幕上。
多數人目前都得不到高清利益 |
其次,對于清晰度的理解,我們要知道自己需要電視來做什么。追求清晰度不要只在靜態上追求效果,因為我們如果是看電視,不可避免的就要考慮到動態清晰度問題。而說到動態清晰度,目前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剛剛開始有關于動態清晰度的測試。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能不能看出拖尾現象就需要自己去體驗。當然,我們不一定按照指標上說的那樣去理解。假設一臺便宜的液晶,你在看運動畫面的時候,并不感覺到嚴重拖尾,那么你可以自己認為這個產品滿足了個人對于動態畫面的需求。但是,盡管如此,我們在進行高清的觀賞時,必須要注意這一點問題,以達到看清動態畫面的真實效果。
最后,我們在硬件都達到標準之后,最關鍵的就是信號源的問題。目前我們可以有藍光或者HD DVD碟片來保證高清的信源,我們也可以去購買高清節目。在高清節目的問題上,不是消費者自己說了算,必須要等到運營商和節目內容制作尚談妥之后,我們才能讓高清節目徹底進入家庭,這個情況還必須建立在愿意繳納節目費用的前提下。而高清的碟片倒是可以買到,包括高清的碟機。但是,同常BD和HD DVD一張盤就需要300元左右,一部機器要好幾千元,大眾消費的經濟承受能力的嚴重不足是顯而易見的。目前,最流行的方法就是下載高清影片,讓電腦接電視觀賞。但是,這個需要有帶寬的支持以及相應的使用技巧。
雖然,高清目前的發展還沒有達到進入每個家庭,門檻還是有的。而且,擁有高清設備的消費者,絕大多數人的高清利益也沒有得到保證。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高清絕對是一個發展趨勢,從今年的美國CES上看,我們就發現一個現象——“非高清免進”。整個展會里面都是高清顯示設備,也就是說整個國際形式都如此,我們現在選擇高清肯定沒有錯。只是什么時候選擇,如何選擇需要看當前市場的變化。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對于高清的認知和解讀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