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業是一個技術密集的行業,其專業性和更新換代速度甚至超過了集成電路產業。在當前的全球市場,日本夏普居于技術領先地位,韓國、中國臺灣企業次之,內地企業則根本上不了臺面。要知道,京東方、上廣電、龍騰光電擁有的國內僅有的三條TFT-LCD液晶面板都是第5代線,而韓、日面板企業的七代線早就已經投產,就連臺灣地區的奇美、友達也上了七代線。從國際市場來看,面板產業的不景氣主要源于產能過剩。但是,過剩的主要是32英寸以下的液晶屏,37英寸以上的大屏依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40英寸和42英寸的大屏更是面板企業利潤的重點所在。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索尼、夏普等知名面板企業紛紛拋售業績不佳的小屏液晶顯示器業務。而在整個液晶面板產業中,虧損的也基本上的只有五、六代生產線以生產較小尺寸液晶屏的二線面板企業。國內面板企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如果投資早已成熟的五代線,則無法生產能帶來豐厚利潤的大尺寸液晶屏,而由于自身缺乏技術儲備,也無法上馬最新代的生產線。
除了技術上的缺乏準備,資金不足也是國內面板企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眾所周知,液晶面板業是典型的“富人游戲”——建一條液晶面板的五代線要花人民幣100億元,而一條六代線更需要150億-200億元。目前國內液晶面板項目的投資多來自銀行貸款,在當前產業盈利前景十分黯淡的情形下,企業要想獲得更多的資金建設新一代生產線,顯然十分困難。據悉,上廣電、龍騰光電、京東方早已計劃建設第六代生產線,但到目前為止都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因此相關項目遲遲無法上馬。
雖然在資金和技術方面都不敵日、韓及臺灣地區企業,但國內的面板企業仍在不懈地努力以化解危機,整合就是它們找到的出路。據悉,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已經決定把旗下的全部液晶面板生產線整合成一個平臺運營,從而增強在面板市場上的競爭力。如此一來,這三家企業完全可以一方面通過共享資源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便于共同籌集資金來建設新一代生產線。畢竟,這三家企業中的無論哪一家,都沒有實力單獨與韓國及臺灣的面板企業競爭。業內專家也指出,TFT-LCD液晶面板生產是典型的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項目,高投入高產出,且市場波動較大,投資回收期較長,很少有大型企業有如此大的實力,因此,企業間的聯合是明智之舉。大陸的面板企業如果能夠有機整合起來,將有望成為全球市場上一股重要的新勢力,甚至可能在未來與韓國、中國臺灣、日本形成“四強”格局。
除了面板企業之間的橫向整合外,打通上下游的縱向整合也是必不可缺的。三星、LG、索尼、夏普等面板企業,盡管在產能上可能被臺灣的面板企業所超越,但由于它們都擁有自己的終端電視品牌,因此根本無懼于同擅長規模制造的臺灣企業展開競爭。也正是由于這幾家公司的電視機制造部門消耗了大部分面板,它們面板廠在形勢嚴峻的2006年度也沒有出現虧損。
國內企業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京東方前不久就宣布進軍下游整機市場,而國內的彩電企業創維、TCL、康佳、長虹也曾組建合資公司聚龍光電以進軍上游面板業,聚龍光電也曾被認為是中國液晶顯示產業實現突破的最大希望。
產業上下游的實現縱向整合,面板企業之間的橫向整合,這種橫向縱向的雙路整合可以視為是我國面板產業目前唯一可見的出路。當然,這條路也非常不容易走,比如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三家企業之間的整合,由于當事三方都希望爭取到對新公司主導權,結果一直沒有明顯進展;而幾家彩電企業共同參與的聚龍光電的投資項目,則由于各自對于市場判斷、產品定位、融資策略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意見,始終都停留在規劃階段。但是,只要國內的面板企業能夠堅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國的液晶面板產業也未嘗不能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