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采訪了國內幾家主要的彩電廠家,中國企業認為,盡管中國彩電業與日韓企業仍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國企業并不是沒有取勝的機會與空間。
事實上,在中國市場,中國和日韓企業各有各的生存之道,“日文”可以給中國企業敲敲警鐘,但它們的觀點可能是不全面的。
爭論之一:
中國平板電視盈利靠上游降價?
“日文”稱,中國彩電企業在平板電視時代延續了CRT(顯像管)電視時代組裝式的產業架構和價格戰。而由于平板電視的上游關鍵部件占了成本的(包括液晶LCD和等離子PDP)90%(注:業內通行的說法是70%~80%)的份額,該文質疑道,中國彩電企業單純依靠上游供應商降價,奢望實現盈利拐點,能兌現嗎?
創維集團中國區營銷總經理劉棠枝認為:“靠上游屏的降價來實現廠家的利潤,這是一派胡言。”屏的價格是受市場的供需關系、技術進步等因素影響的。單純的代工企業可能會靠屏降價來賺利潤,但是中國的彩電企業不是單純的代工廠。
他認為,平板電視賺錢與否還取決于關鍵部件成本以外的各種因素,比如彩電的應用技術,像創維的液晶就推出屏變、可錄等功能,還有品牌、售后服務、渠道、推廣等方面。所以,平板電視的整機仍有很大的價值空間可以挖掘。
TCL多媒體副總裁、TCL-湯姆遜電子有限公司中國業務中心總經理韓青也認為,中國彩電企業的優勢在于應用技術。而且,隨著上游屏的不斷降價,屏在平板電視中的成本比例會越來越小。
爭論之二:
中國企業必須做上游嗎?
“日文”稱,日韓主要的彩電企業如索尼、松下、三星、LG都涉足了液晶和等離子的上游面板產業,從而掌握了平板電視的核心技術。該文質疑道,中國彩電企業有投資上游的嗎?即使今天才投,還能獲得核心技術嗎?
劉棠枝認為,液晶面板等上游資源是公共資源,即使對將進入平板領域的企業也是開放的。現在有很多液晶面板廠,不能形成壟斷。是否進軍上游,要視每個企業的發展戰略而定。彩電整機廠如果涉足上游面板,成功與否也是50%靠運氣,50%看能力。
康佳多媒體營銷事業部副總經理、平板業務中心總經理劉丹則反問,既然現在上游(指許多液晶面板企業)虧錢,彩電整機廠為什么一定要進去呢?
爭論之三:
中國企業為多元顯示做好技術儲備了嗎?
“日文”稱,平板時代將呈現多元化顯示技術的趨勢,除了LCD和PDP,佳能還在研發SED,而索尼則在研發OLED。該文質問,在未來多元顯示技術上,中國哪家彩電企業參與其中了?
劉棠枝指出,SED、OLED等新型發光材料和顯示器件都還處于研發階段。這兩者中,現在OLED已應用于手機、PDA上,而OLED要應用于彩電上從技術到大規模生產還需要很長的過程。
劉丹認為,未來三五年將由LCD來主導平板產業,等離子會萎縮。而現在談OLED、SED還早了5~10年。
爭論之四:
平板電視由渠道定價嗎?
“日文”稱,中國平板電視的定價權受制連鎖渠道商,因而往往被迫低價銷售,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平板電視2007年盈利將成一場美夢。
劉棠枝指出,產品的定價權一直還在制造商手里,不管是彩電還是其他家電產品,因為產品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成本、費用構成廠家最清楚。不過,產品的毛利,是在廠商之間根據供求關系、某一時間段雙方的談判能力而進行不同分配。
韓清也直言,中國渠道多元化,價格肯定是由廠家制定的。
爭論之五:
中國平板電視能盈利嗎
“日文”稱,基于多種理由,中國平板電視2007年能出現盈利拐點是值得懷疑的。
劉丹透露,康佳的平板彩電事實上已經賺錢了,而且從2006年開始,平板電視的銷售收入在康佳彩電總體銷售收入中的占比,2006年超過了30%,2007年將超過50%。
韓清認為,平板電視與CRT電視的盈利模式仍然有相通之處,價值鏈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不過,平板電視需要周轉速度更快,這體現的是管理能力。TCL在國內市場平板電視2006年就已經盈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