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07年以來,等離子電視產品的市場表現和行業發展,筆者不禁為等離子產品的未來捏上一把汗。雖然在技術和產品上,這一年來等離子產業也獲得了較好的發展,例如在大家的盼望中42英寸高清等離子終于橫空出世,50英寸市場得到進一步的發展,32英寸等離子市場獲得不錯的開局;但是更有等離子產品國內銷量的下滑、產品線的萎縮、廠家品牌的減少,以及國際上對等離子市場增長的懷疑等不利因素傳來。
2007年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有不利于等離子的消息傳來。國內市場等離子平板電視產品更是出現產銷雙下滑的局面。這與平板電視整體市場的強勁發展態勢和液晶電視產品銷售情況良好的增長率形成鮮明對比。
全球市場2007年2月份,等離子電視機產品銷售收入有史以來首次出現同比下滑局面。據分析統計機構NPD Group稱,2007年2月份等離子電視的銷售從2006年2月份的2.16億美元降至1.81億美元,出現了16%的跌幅。NPDGroup把出現這一下降局面的原因歸結于等離子產品價格的持續下跌:自2006年2月份到07年2月等離子電視價格下降35%。與等離子電視銷售額下滑不同 和2006年2月份比2007年2月份LCD液晶電視銷售額增長了58%。
2007年等離子市場出現衰退跡象
在2007年第二季度(4月到6月)全球等離子市場繼續縮小。據美國市場調查公司DisplaySearch公布的數據表明,2007年第二季度全球平板市場規模為24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其中九成的銷售額來源于液晶面板。4月到6月液晶市場規模為21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占平板市場的金額比例從上年同期的84.3%上升至90.1%。與此相反,等離子的市場規模僅為12億美元,同比縮小36%,占市場的比例僅為4.8%。 第二季度等離子顯示屏的銷售比第一季度減少14%,比去年同期下降36%。
另據DisplaySearch研究數據顯示,2007年第三季度全球彩電出貨量達5060萬臺,較上一季度增長18%;出貨金額達263億美元,較二季度增長17%。其中三季度全球平板電視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75%。以數量來看,液晶電視在全球市場的滲透率已經達40%,等離子電視滲透率則為5.5%,CRT電視為53.7%,其余0.8%則為背投電視。第三季度等離子產品全球市場占有比例稍有回升,等離子電視第三季度出貨量達280萬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1%。
2007年國內平板市場等離子產品相比液晶電視敗績更加明顯。中國電子商會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家電課題組聯合發布了《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調研報告》指出2007年第一季度液晶電視國內銷量為156萬臺,等離子電視銷量僅為12萬臺,尚不及液晶電視的十分之一。
信息產業部發布2007年1-6月電子信息產業主要指標完成情況顯示,液晶電視保持較快的增長,產量達383.7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65.4%。等離子電視產量則由去年同期的32.5萬臺降為23.5萬臺,同比下降27.8%。背投電視機為4.7萬臺,降幅為92.9%。
據信息產業部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第三季度,我國共生產平板電視503.1萬臺,占前九個月總產量的43%,同比去年第三季度增長78.0%。其中,液晶電視生產473.6萬臺,占1-9月總產量42.7%,同比去年同期增長80.8%;等離子電視生產29.5萬臺,占1-9月份總產量55.7%,同比去年第三季度增長42.5%。第三季度生產平板電視產量的攀升主要得益于液晶電視產量的迅速增長,而等離子電視產量在第三季度也有回暖的跡象。
此外,信息產業部數據顯示1-9月我國共生產平板電視1161.0萬臺,同比增長66.1%。其中,液晶電視1108.0萬臺,同比增長71.6%;1-9月我國共生產等離子電視53.0萬臺,同比減少0.3%。
分析認為,2007年等離子產品在全球市場和國內市場都出現了一定的衰退跡象,尤其是國內市場等離子電視產銷情況均較去年呈下降趨勢。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被認為是液晶電視的競爭所致。
面對在全球市場,特別是國內市場等離子產品的發展頹勢,部分業內企業采取了收縮的戰略,停產或者是關閉了部分等離子面板生產線。這必然導致消費者對等離子產品前途的進一步猜疑,進而加劇等離子產品對液晶電視產品的劣勢地位。
在等離子企業退縮的戰略中,飛利浦在國內市場的全面收縮最引人矚目。2007年3月,飛利浦消費電子公司首席執行官魯德普羅沃斯特在香港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公司已經決定逐步撤出等離子電視機市場,將重點放在液晶電視機上面。普羅沃斯特指出,除了北美和澳大利亞市場之外,飛利浦將減少其他市場的等離子電視機產品銷量,它打算在2007年晚些時候停止在中國銷售其等離子電視機。
業內人士指出,除了日本的日立、松下和韓國的LG電子和三星電子等公司之外,飛利浦是全球著名的同時擁有液晶技術和等離子技術的平面電視機廠商之一。據DisplaySearch統計資料表明,在2006年,飛利浦排在全球等離子電視機市場第四位,其收入所占市場份額為10%左右。排在它前面的是松下、LG電子和三星。而在液晶電視機市場上,飛利浦以13%的收入市場份額排在全球第二位,排在它前面的是行業領先的三星公司。
飛利浦宣布逐漸淡出全球等離子市場之前,索尼和東芝已經率先宣布將停止生產等離子電視機,并把主要經歷放在液晶產品上。目前索尼與三星具有液晶面板合作項目,而東芝在07年年底剛剛與著名液晶企業夏普達成合作協議。 時至2007年年底,另一家具有等離子面板資源的等離子企業,日本富士通集團表示,因為等離子產品已經無利可圖,將停止生產等離子電視機。富士通集團曾經是世界上第一個將等離子技術推出商業市場的公司。 目前,富士通公司旗下的Fujitsu General Ltd.子公司已經停止了等離子電視機的大部分生產。現在只生產高端機型,那些高端產品主要銷往美國和英國市場。Fujitsu General公司發表聲明稱:“在過去的幾年里,這片市場的產品售價和利潤不斷下降,我們公司已經無法獲得一個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了。”并稱將在2008年3月份退出等離子市場,將精力集中在其它核心業務上。此前,富士通公司在2005年就已經放棄了其主要的等離子電視機業務,將它與日立公司合資組建的公司的控制權交給了日立公司。 另據韓國媒體報道,日本中央硝子(Central Glass)在2007年12月初宣布了將解散在韓國的PDP等離子玻璃合資公司Display Glass Alliance(DGA)。DGA成立于2005年6月3日,是一家生產及銷售PDP用高應變玻璃底板的合資公司。由中央硝子(出資比例為40%)、法國圣戈班玻璃(Saint-Gobain Glass France,出資比例為30%)、韓國玻璃工業(Hangkuk Glass Industries,出資比例為30%)三家出資成立。中央硝子表示因為市場發展放慢,無望獲得較高利潤,所以該公司在商業生產開始前放棄了經營。
分析認為中央硝子雖然在日本國內仍將繼續開展PDP玻璃業務,但從韓國退出。如果材料廠商陸續退出,材料成本將難以下降,很可能會降低PDP的成本競爭力。
此外,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立公司于也在2007年中宣布,將停止其一家子公司的等離子面板生產線運轉,以便在日立去年10月投入運轉的最新生產線上推進集約化生產和提高運營效率。伴隨這次停產,該公司將產生約150億日元(約合1.3億美元)的特別損失。分析認為,正值平板電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銷售價格進一步下跌,而夏普與松下等平板電視大廠紛紛決定大規模投資增加產能之時,日立的這一停產舉措可見其苦戰之狀。
與其它企業類似我國臺灣地區等離子電視產業則面臨寒冬。我國臺灣等離子電視代工廠2007年也作出了策略調整。其中,臺灣最大等離子電視代工廠瑞軒在規模經濟不足、無利可圖情況下,決定退出42英寸等離子電視生產;而我國臺灣平板電視最大代工廠冠捷則預計2008年全面淡出等離子電視代工市場。 除此之外,韓國LG電子也在2007年宣布停產部分等離子屏生產線,同時三星在韓國的標清(分辨率為852×480)等離子屏生產線也在2007年停止了生產。而日本廠商先鋒公司在2007年早些時候也宣布由于等離子電視機屏幕銷售業績下滑導致其陷入財務困境,而中止了新生產廠的修建計劃。 等離子陣營的萎縮被歸根于等離子市場的疲軟和增長預期不佳。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液晶與等離子之間激烈的競爭。部分等離子企業減緩或者放棄等離子項目,并加強液晶產品的開發必將進一步加劇等離子產品相對液晶產品的弱勢。等離子產品國內市場的情況與全球狀況相比更加不利。關于飛利浦退出國內等離子電視市場的消息,飛利浦消費電子(中國)彩電事業部總經理陸耀表示,“中國市場90%都做液晶電視,并且消費者更喜歡液晶電視”所以飛利浦準備放棄國內等離子市場。
在等離子之產業整體處于收縮的同時,2007年等離子巨頭則加快了擴產步伐。其中最顯著的就是日系松下。目前松下占據全球等離子市場超過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同時,韓國的三星和LG也不甘于在等離子產業落后于松下,在2007年也紛紛采取了擴大產能的措施,借此應對來自松下的強有力競爭。而另一方面國內朱企業在等離子產業上的投入也非常引人注目。
韓國LG電子于2007年7月2日開始正式投產1塊玻璃底板裁切8塊42英寸PDP的生產線。該公司為了增加PDP的產量,將原來42英寸6塊裁切的“A3”生產線調整為8塊裁切生產線。玻璃底板的尺寸由原來的1956×1650mm(6塊裁切)增大為1956×2200mm(8塊裁切)。由此,LG的PDP月產能由原來的36萬塊增加到44萬塊,增長了22%。另外,LG從6月底開始大量生產50英寸全高清PDP等,以擴大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
韓國三星SDI公司也于8月21日在蔚山(Ulsan)工廠舉行了“P4”等離子面板生產線的“量產品1000臺出廠儀式”。該公司P4生產線共投資約7300億韓元,于2006年5月動工,歷時約1年零2個月正式開工投產。如果將P4生產線作為50英寸的專用生產線,在三星SDI的所有等離子模塊中,50英寸的生產比例將由原來的34%提高至44%。P4生產線的最大年產能為300萬臺(按42英寸換算,8面裁切),再加上三星SDI天安工廠“P1”~“P3”生產線的產能,每年共可生產約732萬臺。
另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松下電器公司等離子電視顯示板的生產能力到2009年5月將實現翻番,算成42英寸顯示板的話月生產能力可達130萬張。最新制造設備的采用使松下已經具備超大等離子顯示板的生產能力,一張玻璃基板可以切割成12張42英寸顯示板,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目前在松下2007年7月尼崎第二工廠已進入了正式生產階段,加之尼崎第一工廠、茨木第一和第二工廠,松下等離子顯示板目前的月生產能力已經達到64萬張。另外,松下電器規劃在尼崎2廠附近投資2800億日圓(約23億美元)打造全球最大的PDP廠(尼崎3廠)也在2007年投入開工建設預計2009年投產。
2007年國內企業加強等離子產業建設的努力也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2007年年底,熊貓電子的等離子屏生產線進入生產階段。該生產線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蔭罩式PDP技術,對于中國平板顯示特別是等離子發展具備積極意義。 該條生產線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下稱“中國電子”)所屬的熊貓電子集團有限公司主要投資,年產12萬片50英寸高清晰蔭罩式等離子(PDP)面板。是國家2007年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產業化專項項目之一。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之后還會啟動蔭罩式等離子面板二期項目工程,公司計劃投資16億元人民幣,形成60萬片年產能的蔭罩式等離子面板生產線。
此外,投資手筆更大的長虹等離子屏項目也在2007年年初正式破土動工。4月28日,虹歐PDP項目建設啟動開工儀式在四川省綿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隆重舉行。信息產業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領導,韓國外交通商部通商大使樸商銀、韓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樸銅先,四川省省委書記杜青林、省長蔣巨峰等出席儀式。儀式由四川省省委副書記甘道明主持。該項目計劃投資超過8億美元,在2008年中期投入量產,以42英寸產品計,將形成年產百萬片的生產能力。該項目采用目前主流的八面取技術,即每玻璃基板切割8塊42英寸等離子面板。其主要產品是42英寸高清和50英寸的高清、全高清產品。
從眾企業的投資狀況可以看出,目前松下依然保持一家獨大的趨勢,同時整個等離子產業的話語權開始迅速的向松下、三星、LG為首的三巨頭集中。據悉,2007年底三家將形成接近3000萬片的總產能,而這個數字未來還將會提高。而從產品工藝上來看,目前僅有松下成功解決并開始實施由8面取向12面取的升級計劃。
雖然等離子整個產業在2007年面臨著頹勢,但是還是有眾多新產品值得消費者關注。而這些新產品其中的一些有可能改變等離子整個產業的命運。
新產品中全高清成為亮點。海信代表國內廠商率先推出了50和60英寸的兩款全高清等離子產品。松下、日立、三星也推出了50及其以上尺寸的全高清等離子產品。尤其是松下電器于4月27日上市42英寸全高清(1920×1080畫素)等離子電視作為目前唯一一臺52英寸等離子產品格外引起業界的關注。
等離子產品和液晶產品比較最大的缺點就是分辨率提高困難。松下42英寸全高清產品的上市,填補了等離子產品在42英寸產品線上不能實現全高清的空白,給整個產業帶來了更多的生機。但是這款背負著等離子復仇希望的電視卻一上市就被業內指出可能存在產品不成熟的缺點。業內專家指出,這款產品在亮度、功耗、散熱等等方面都落后于以往產品,是等離子產品相對液晶產品的弱勢進一步拉大。目前這款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情況相當不好。
除全高清產品外,32英寸等離子產品的橫空出世。 32英寸作為銷售量最廣的尺寸線,等離子陣營早已垂涎三尺。而成功推出該系列產品也能幫助等離子產品挽回一些市場頹勢。今年年中,以海信為代表的國內平板電視企業,包括海信、海爾、長虹、廈華在韓國面板企業LG的支持下紛紛推出32英寸等離子產品,并獲得不錯的市場反響。截至年底,LG表示可能推出自主品牌32英寸等離子產品,此外三星也表示可能推出32英寸等離子產品。但是業界對32英寸等離子的性能表現并不感冒。業內專家指出,LG此舉有向國內推出“落后”產品的嫌疑。專家表示,32英寸等離子除了在超薄上具有優勢外,在分辨率、解析度、亮度、對比度、色彩、可視角度、耗電節能等等方面都不如傳統CRT產品。業內專家分析表示,這樣的32英寸等離子產品的推出,對于等離子陣營有倒不如沒有!
另據消息稱,日本先鋒也于2007年宣布,先鋒已經開發成功0.36毫米像素的高精細等離子,展出18英寸、1150×580像素、亮度580cd/M2的樣機。此技術可以滿足開發31英寸1920×1080分辨率全高清等離子的需要。
此外,2007年等離子產品的降價趨勢也成為行業的焦點之一。其中50英寸和42英寸產品的最低報價出現在北美市場。在全年銷售最旺季的第四季度帶來之時,北美品牌Vizio在感恩節后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11月23日),以特別優惠價格銷售部分平板電視。其中50英寸等離子電視“VP50” 售價999美元,這樣的報價和42英寸全高清液晶電視“GV42LF”相同。事實上,2007全年等離子電視均保持著較高的降價速度。在2007年第三季度末期等離子市場的部分回暖主要動力就是來自價格下降的吸引。
2007年等離子電視的新品主要集中在大尺寸產品上。而50和60英寸全高清則是最大的熱點。在最傳統的42英寸產品上,目前僅有松下在堅守。除松下外僅日立有部分新品推出。同時,32英寸等離子也只能集中在少數企業幾個型號的產品上。可以說在新品領域2007年等離子陣營的動作根本不具有和液晶產品抗爭的實力。
然而在2007年等離子企業推出新款等離子帶來的關注完全不能和這些等離子企業推出大尺寸液晶電視的計劃相比。這種完全超越常規的舉措更是等離子整個產業開始走向疲軟的最好佐證。同時,年底松下、日立居然提出聯合佳能建設八代液晶面板線的計劃,更是令業界嘩然。
2007年秋季松下和日立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大尺寸液晶電視。其中松下推出了其首款37英寸液晶電視,該款產品具有全高清的分辨率。與此同時,日立一款42英寸的去昂高清液晶電視也開始登陸國內銷售市場。至此,兩家主要的等離子企業在大尺寸線上堅持等離子戰略的路線已經被實質性的推翻。
雖然松下解釋說,推出全高清37英寸液晶電視的理由是,等離子在這個尺寸上實現全高清分辨率具有成本上的困難,但是松下不會由此改變大尺寸以等離子產品布局市場,小尺寸依靠液晶電視的局面。但是,業界分析認為松下此舉已經改變了原有以37英寸為等離子和液晶產品分界線的布局,液晶對等離子市場的蠶食已經從企業間的競爭轉變成企業內兩種技術主導的不同產品線的競爭。
日立方面關于推出42英寸等離子的解釋則要比松下坦誠的對,“42英寸產品由于在技術上進步空間不大了,所以更多的是在產品外延上做一些文章,比如日立最新的42英寸型號就有5種不同顏色供消費者選擇”。基于對產品進步空間的預期,日立做出主打“液晶”的戰略調整。 日立表示“考慮到2008北京奧運,中國推出高清節目的播放,日立已致力于向顧客提供清晰度最好的電視產品,也就是全高清1920×1080分辨率的產品”,“日立把自己最大尺寸的液晶電視擴充到了42英寸”,正是體現了日立“平板電視方針依舊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制定策略的主要依據”。另據報道,日立在32英寸液晶電視產品上也加大了研發力度。于10月26日在日本橫濱落幕的國際平板顯示技術展覽會(FPD International 2007)上,日立公司出盡了風頭。但是為她帶來眾多“眼球”的不是日立傳統的“等離子產品”,而是日立并不“擅長”的液晶技術。這次展會上,日立公司不僅展示了所屬液晶面板生產線開發出的將于08年量產的全高清1080p的32英寸液晶面板,更是宣布了最新一代超薄大尺寸液晶電視的上市,其中全高清的42英寸產品尤其引起了業界同仁的關注。業界認為,目前日立已將平板顯示產業的重心轉移到了液晶技術領域。
時至2007年年末,業界又傳來日本松下計劃與日立、佳能建立液晶顯示器合資公司的消息。業界認為此舉意味著松下在全球平板電視市場的策略正在發生變化。據松下等方面稱三家合作的目的是開發小型液晶面板。但是依據松下做出考慮修建第八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表示;來看,松下等所謂主要合作在小尺寸面板只不過是為了不引起業界過多轟動的說辭罷了。據了解,目前八代液晶面板線主要切割4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而切割32英寸等小尺寸,8代線比昂不是最經濟的選擇。目前松下日立東芝合資公司IPS Alpha科技擁有有的第六代液晶面板線才是切割26、32、37英寸面板的最佳選擇。松下表示希望把自身在合資公司IPS Alpha科技中的股份提高到一半以上,松下將收購東芝持有的合資公司IPS Alpha科技的股份。此舉更是說明松下在大尺寸液晶方面的野心。同時也驗證了松下在等離子產品方面的“底氣不足”。
等離子企業紛紛加大在液晶電視領域的投資,對本來就面臨諸多壓力的等離子產業無異于雪上加霜。不過,由目前的情形看來,這種趨勢在2007年只會是一個簡單的開始。2008年等離子產業面臨的形式將會更加嚴峻。
對于等離子產業未來的發展,業界可以用“憂心重重”來形容。據業內專業機構美國iSuppli預測,由于受到液晶的強力打壓,等離子電視將在2009年步入下降拐點。屆時因為價格下滑的因素,等離子面板的銷售額將出現明顯衰退。iSuppli表示2007年全球等離子面板銷售收入將達到86億美元,比去年增加12%,到2007年將能實現102億美元,并達到巔峰。但是等離子的漲勢將在09年開始改變,到2011年,等離子的銷售收入將下降至87億美元,主要因素將是面對液晶技術而不得不進行的價格調整。
另一家著名平板產業調研機構DisplaySearch則給出了更不樂觀的預測。DisplaySearch表示FPD平板顯示產業07年市場規模將在1019億美元,比06年增加12%,2008年將擴大至1154億美元,比07年增加13%。TFT液晶面板的市場規模在2007年為907億美元,相當于FPD整體的89%,2008年將達到1039億美元,相當于FPD整體的90%。PDP的供貨量雖然將增加,但受到單價下跌的影響,2007~2008年的市場規模將基本持平,2009年之后將出現衰退局面。
同時,DisplaySearch在另一份報告中表示,液晶電視廠商正在向等離子電視的傳統強項市場——大尺寸領域進攻,雖然等離子電視在整體性能要優于液晶電視,但是如果不能有新的變化,也許很快就會被液晶超過。
據業內專家介紹,目前最主要的彩帶企業,國際視聽領域的領導者索尼已經對國內產品線進行了調整,其主要銷售尺寸集中在40、46和52英寸,而創傳統主流尺寸26和32英寸液晶退居次要地位。索尼的產品策略一直被認為具有風向標的作用。索尼液晶電視產品的大尺寸話充分說明液晶電視在等離子傳統的四五十英寸的尺寸線上液晶開始占據優勢。德國證券公司調査部主管中根康夫指出:“40英寸將是液晶的完勝。50英寸也將陷入PDP(等離子)無法安穩的局面”。Displaysearch數據顯示,2007年前10個月在40英寸以上的平板電視領域,液晶電視已經第一次超過了等離子電視。
回顧剛剛過去的2007年,等離子陣營可謂“頗多坎坷”。展望未來的發展,等離子勝算似乎又并不多。特別是年松下傳出建設第八代液晶面板的消息,無疑是給等離子陣營的當頭棒喝:難道松下真的想把貓和老鼠養在一只籠子里面嗎!不過這對液晶這只貓能不能抓住等離子這只老鼠的尾巴關系并不大;至少2007年液晶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戰略優勢,等離子卻正在走向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