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我就看好了這款LG液晶電視,當時標價17000多元。今天和家人一起來買,沒想到趕上了返現4000元的優惠,真是買得早不如買得巧!”在北京國美電器甜水園店收銀臺前交款的市民常東青一臉喜悅,為自己這次遲來的決定慶幸不已。雖然現在是彩電銷售黃金季節,各廠家都在忙于降價,但是液晶電視降價在2006年春節前后就拉開了序幕,而高端的合資品牌成為降價的發起者。
2005年12月,索尼突然大幅下調其大屏幕液晶電視的價格,5款索尼液晶電視的降幅超過20%。隨后,夏普、松下、三星、LG、飛利浦等外資品牌大幅比肩“跳水”,跌幅動輒四五千元,某些型號的洋品牌液晶電視零售價比國內廠商的同類產品還便宜。外資品牌兵臨城下一個月之后,“集體失語”的國內家電企業終于硬著頭皮應戰。2006年2月,TCL宣布旗下2款液晶電視機價格大幅下調,最大降幅達20%。一些業界人士看來,這是外資彩電廠商打響針對國產品牌的價格戰的開始。
但是,在當時一些國內彩電廠商看來,外資品牌的價格戰是虧損的,不可能持續很長時間。而事實是,外資品牌的持續作戰能力顯然高于國內廠商們的預料。從目前來看,外資彩電廠商的優勢還在繼續擴大,而且開始從40英寸以上大屏幕等傳統優勢領域延伸到以往國產品牌占據優勢的32英寸、37英寸領域。
在國美電器,LG銷售人員稱37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從年初13000元降到8590元,到國慶之后還會再降。
而在海信品牌處,其銷售經理說:“國產品牌價格也有所下調,但不像外資那么大幅度跳水,因為幾乎已經到了利潤最低線。”
來自國美的數據顯示,以37英寸液晶電視為例,今年以來,國產品牌的價格只下降了10%,而外資品牌則下降了20%以上。據悉,現在市場上國產37英寸液晶電視零售價在6000元~8000元之間,而合資品牌液晶電視均價比國產品牌貴大約1000元~2000元。
賽迪顧問消費電子產業研究中心咨詢師田曉娜認為,當價格差距縮小到千元之內時,外商品牌的優勢盡現。“外資品牌在今年中國第二季度液晶電視市場中首次殺入銷量前三位,并占據兩席交椅,可以說是他們發起價格戰獲得的成功戰果。”田曉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