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全球面板廠普遍苦于面板價格跌落沖擊導致獲利受挫,日本廠商夏普卻因液晶電視(LCD TV)的大尺寸化及高單價策略奏效,獲利一枝獨秀,成為2006年度第一季度(4~6月)全球獲利表現最佳的面板廠。為進一步提高成本競爭力,夏普與呼吁面板減產以抵抗價跌的面板廠不同調,不僅增產腳步未歇,更決定將龜山二廠八代線的投產日期由2006年10月提前到8月。
迥異于韓國廠商LG飛利浦在2006年第二季度(4~6月)交出達3220億韓元(約3.4億美元)的不及格成績單,以及同期間其他面板大廠的平淡獲利表現,同期間夏普則受惠于終端產品液晶電視銷售成績亮眼,出貨增為前1年同期的1.5倍,帶動TFT LCD部門獲利上揚,2006年度第一季度(4~6月)部門稅后盈余達161億日元。
據了解,LG飛利浦當季虧損金額之巨創該公司歷年之最,除面板價格直落外,錯判世界杯帶動的銷售業績而急速擴大電視面板產品比重也是主要原因。據悉,2006年第二季度LG飛利浦的電視面板產品比重由2005年第一季度的22%驟增至近5成;顯示器面板比重、筆記本電腦面板比重則各占2成左右。
由于第二季度出現巨額虧損,LG飛利浦執行長Bon Joon Koo表示要重新評估次世代生產線的籌建事宜,同時也宣布延后現有廠房投資計劃,并大砍2006年資本支出,由原先的4.2兆韓元減為3兆韓元。
相對于LG飛利浦在第二季度的大挫敗,夏普因下游產品強力支撐,順利抵擋面板價跌困境。夏普通過提高大尺寸機種的銷售比重,將第一季度32英寸液晶電視的出貨比重由2005年第四季度的32%提高至45%,并且以高畫質作為產品訴求等方式,將自家產品的跌幅挺在4%左右,相較于市場平均跌幅的30%,夏普產品受到的價跌沖擊程度明顯比他廠微弱許多。
而夏普也表示,由于先前并未特別看好世界杯買氣,因此,買氣不如預期的說法,夏普未明顯感受到。
另一方面,在各界質疑面板廠增產恐怕加速面板過剩的聲浪中,不少面板廠做出遞延擴產的決定,夏普顯然做出不同的抉擇,不僅增產面板腳步不停歇、甚至加快增產速度。
夏普推測日后40英寸以上大尺寸面板價格下滑壓力將有增無減。再者,夏普雖在日本液晶電視市場拿下40%以上,擁有市場占有率的優勢,然而遺憾的是,海外市場的成績始終不如國內市場。有鑒于此,夏普認為要讓液晶電視事業有進一步的突破,不能單純仰賴日本國內市場,沖刺海外市場,擴大市場占有率版圖是夏普此刻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夏普認為未來的勝出關鍵將系于成本競爭力上,而這也是何以夏普獨排眾議,拼命增產的主要原因。同樣有著品牌實力與下游產品強力支撐力的索尼,為提高競爭力,也與合作伙伴三星電子共同投資19億美元打造八代線,該生產線,定于2007年秋季投產,初期月產能為5萬片。
夏普發言人Hiroshi Takenami表示,龜山二廠將月產約15000片面板,足以制造120000臺40英寸液晶電視,他表示,夏普將銷售40--50英寸電視。
資料顯示,夏普八代線的規格為2160mm*2400mm,其總規劃是月產30000片面板,經濟切割尺寸為45英寸與52英寸,第一階段月產15000片。夏普八代線的提前量產將加劇液晶電視市場、尤其是大尺寸液晶電視市場的激烈爭奪。
但中華液晶網高級分析師張新崗認為,夏普此舉更多的是與等離子競爭,把液晶與等離子的市場界限繼續向大尺寸推進。
之前業界一直認為,液晶電視與等離子電視的經濟生產尺寸以40英寸為分界線。更有通俗的說法是受技術的限制液晶電視宜做小不宜做大,而等離子電視宜做大不宜做小。夏普此舉將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這一傳統認識。
隨著消費者更傾向于大尺寸電視的選擇,夏普與LG、三星等對下一代液晶電視面板標準控制權的爭奪也更激烈。
2005年1月,夏普計劃建設其八代線,之后,今年二季度三星-索尼也開建其2200mm*2500mm規格的八代線;而最新的消息顯示,LG飛利浦的八代線也已經確定與三星相同的規格,但還未開工。
“在這個市場先行者往往會吃虧。”張新崗如此認為,“后來者不和其采用同樣的規格,先行者在規格標準上就會陷入不利。”他稱,這不便于相同規格產品市場的做大。三星七代線此前就有如此遭遇。
對于夏普在八代線上先行一步的做法,張新崗認為它仍舊可能重蹈三星七代線孤立無援的覆轍。
夏普八代線主推45英寸和52英寸液晶電視,三星的八代線的規格為2200mm*2500mm卻是可能會主推55英寸產品,同時,LG飛利浦八代線的規格與三星相同。這樣兩家韓國廠商就在規格上保持了一致,陷夏普與不利。
“這將預示著日韓廠商在下一代液晶電視面板規格上的控制權爭奪白熱化。”張新崗這樣分析液晶電視未來的競爭態勢。
筆者認為:夏普啟動全球第一條八代線,同時也比競爭對手規劃的八代線提前約一年,能否因八代線量產后增加的成本競爭力優勢讓獲利進一步攻頂?或是還未享受到成本競爭力的甜美果實之前,就潰敗在產能過剩的泥沼中,各界都在等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