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以來,CRT一直是電視的代名詞,可現在卻成了明日黃花了。自2005年“五一”黃金周以后,液晶電視成為市場的熱點,大有取代CRT之勢。各上游彩管企業聞訊紛紛轉型,投向了炙手可熱的液晶面板產業。索尼先后關閉了CRT電視生產廠和組裝廠,現只剩新加坡一家CRT電視生產廠和幾個組裝廠,從而主攻液晶。中國各電視廠家也集中宣傳其液晶產品,市場上CRT的聲音越來越少了。2006年一開始,各電視廠家都推出自己的平板戰略,價格戰隨即打響。最高降幅高達30%,這讓液晶取代CRT呼聲更響亮了。
難道擁有半個多世紀技術沉淀和中國9億農村人口大市場的顯像管電視,就這樣壽終正寢了么?難道CRT成熟的產業鏈就如此的脆弱么?平板電視真的將超越CRT成為中國市場的主流么?
市場對CRT的需求仍然大于液晶
面對種種疑問,筆者認為決定CRT去留的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企業,而市場是最有發言權的。目前,我國人均消費水平較為偏低,擁有較高性價比和實用性的CRT產品,在國內市場還擁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特別是在廣闊的二、三級市場處于絕對的主流地位。權威機構預測,今年CRT電視的國內銷量將保持在3000萬臺以上,占據整個彩電市場份額的85%左右,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CRT仍然是國內市場發展的主流。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看,2006年上半年,CRT彩電的總產量達到了約2412.01萬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8.13%;總銷量達到了2553.95萬臺,比2005年同期相比有小幅度的上漲,幅度約為1.55%;出口達到了1112.69萬臺,同比去年增長了7.11%;從內銷的統計數量來看,同比減少了2.37%,總量達到了1441.26萬臺。由此,看出CRT內銷量雖然有所減少,但是也遠遠大于液晶的138萬臺。
液晶電視今年一度成為市場的焦點 |
此外,在平板電視技術的帶動下,CRT尋找到瘦身和寬屏兩大變身利器。短管和寬屏使得CRT徹底擺脫了傳統的龐大沉重感,超薄精美外觀帶領CRT搭上了時尚化的快車。這一重大的技術革新,讓CRT重獲新生,超薄CRT也隨即成為市場需求的主力軍。
2006年,各大彩管企業均將超薄CRT作為自己的發展重點,上半年總體彩管生產量達到150萬只以上,為下游整體生產提供了充裕的支持。整機企業超薄CRT生產量亦接近100萬臺。
據估算,2006年上半年,中國超薄CRT市場銷售量在81.4萬臺。而同期,液晶彩電全國總銷售量為 138萬臺,等離子銷售量為31.2萬臺。
超薄CRT的誕生,將增加CRT與液晶對抗的籌碼,同時寬屏超薄CRT所帶來的高清顯示也將CRT納入了高清電視陣營。因此,筆者認為從中國市場對CRT的需求上看,短期內CRT仍將是彩電市場的主流。
在市場上,中國消費者對CRT的需求明顯大于液晶的需求。而在電視各方面性能上,“年輕”的液晶也無法替代“成熟”的CRT。液晶對CRT沒有完全的替代效應,因此,筆者認為液晶不可能在短期內替代CRT,成為中國彩電市場的主導。
首先,長期內液晶的價格優勢還無法與CRT相抗衡。雖然,液晶電視價格自2005年以來,一直以高達30%的降幅在降低,但是主流32英寸液晶電視價格還停留在6000元左右,而32英寸高清CRT價格僅為3500元左右,而且有向2000元靠攏的趨勢。而液晶電視的價格目前基本趨于穩定,除40英寸以上的還有降價空間外,主流尺寸30、32英寸等都已經沒有多少降價空間。而且液晶電視每次降價幅度較大,上千元的跌價讓消費者心理上也很難絕對即時購買。
超薄CRT讓CRT產品在電視市場上又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
其次,CRT的壽命長于液晶,瘦身后的CRT也時尚了許多。眾所周知,CRT的壽命通常在10年以上,而液晶的壽命只有5-6年。此外,CRT采用短管、超薄、寬屏技術讓CRT在外觀上更加美觀,也大大減輕了體積和重量。
再次,CRT在售后服務上的優勢也是液晶無法比擬的。CRT電視最值錢的是陰極射線顯象管,但損壞的幾率非常小,并且三包里面有明確的維修規定。而平板的售后一直處于爭論階段,并沒有全國范圍內出臺三包標準。而即使出臺三包標準,維修費用也將遠遠高于CRT。比如,更換占據平板電視成本的70%-80%面板,更換的費用可想而知了。
此外,在電視的一個重要指標響應速度上,CRT的優勢也非常明顯。市場上液晶電視的主流響應速度是8ms,拖影現象很難避免。而用戶感覺廉價的液晶電視往往都是響應超慢的,一般都在16ms左右。而CRT電視基本不存在響應速度問題延遲問題。
最后,惡性價格戰導致液晶電視質量存在隱患。曾有人呼吁消費者,面對低價液晶電視要謹慎購買,這實際上是消費者對液晶質量的擔心。大部分國內電視企業負責人也表示,有部分液晶產品已經是賠本買賣,不斷降價只為了占據市場份額。然而,世上沒有做賠本生意的商人,價格戰必然導致商家在降低產品成本上做文章。降價讓很多企業會考慮在最貴的液晶屏上做手腳,采用低檔液晶屏,雖然短期內不會出現質量問題,但是畢竟是埋下了質量隱患。
由此分析,由于液晶電視對CRT沒有較強的替代性,這決定了短期內液晶電視無法取代CRT成為主流。
目前,各電視廠家紛紛將宣傳的重點放在了液晶上,而且利用降價的誘餌來吸引消費者“上鉤”。對此,筆者探訪了中國一個著名品牌的電視制造企業負責人,以及國美、蘇寧的彩電銷售部相關人員,發現液晶電視市場火爆的場面實際上是“炒”出來的,有些“浮夸”在里面。
由于平板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有著較高的利潤率,導致了電視廠家如同聞到腥味的“蒼蠅”,蜂擁而上。都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炒作,在新興的市場空間里占據一席之地,從而造就了平板電視產業的“火爆”場面。而在搶占的市場的過程中,必然要出現許許多多的“概念”,比如4ms相應時間,實際上都是他沒有說是全程還是單程,實際上單程4ms就等于是全程8ms,比如有些標稱1920×1080p分辨率的產品,顯然是錯誤的。我們知道液晶電視是點成像原理,不存在逐行或隔行掃描問題,而i和P的區別就是隔行和逐行掃描,這個大多只是用在信源的提供上和電視本身的物理分辨率沒有關系。
現在銷售人員的推銷水分很大 |
通過液晶和CRT的比較,我們也清楚地看到CRT電視的優勢,其穩定的性能、良好的售后服務以及低廉的價格等都是液晶無法比擬的。一些造型優雅、功能強大、價格適中的超薄CRT逐漸成為市場的新寵,在液晶大幅降價的壓迫下,這些電視卻有價格上揚的趨勢。這主要因為,市場對這類產品的需求較高,而很多電視企業和彩管企業相繼放棄了CRT生產,這導致了供求失衡,漲價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因此,筆者建議消費者,應該購買適合自己的產品,比如從性價比上考慮,如果觀賞距離合適,CRT的性價比要高于液晶,而且一些超薄CRT寬屏的設計達到高清電視16:9的標準;再比如,目前在高清信源很少的時候,,選購CRT要比液晶更加合適,因為CRT可以通過一般的信號獲得較好的畫質,而液晶電視由于其成像原理不同,收看普通信源的時候需要用噪點來彌補計算差值,因此,畫面效果不甚理想。由此,看來液晶要取代CRT成為市場的主流,還為時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