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品牌面臨多方壓力
在國內一方面是臺灣面板的崛起,韓國三星和LG.飛利浦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場一直占有的統治地位已經遇到挑戰;另一方面,日韓面板廠商在液晶電視市場,特別是在液晶電視需求增長最快、潛力最大的中國市場,更是受到國內彩電企業的多方圍剿。同樣的情況也在歐洲和北美上演,歐美本土競爭對手的復蘇,使得日韓在這些領域中的市場份額被進一步蠶食。在近期歐洲權威測評機構對液晶電視品質全方位的評比中,擁有上游面板制造資源的日韓品牌輸給了非面板制造商的本土品牌。種種不利因素使得日韓企業不得不逐漸放棄40英寸以下的液晶面板市場,將重心向更大尺寸的液晶面板轉移。
在全球大屏幕液晶面板市場,臺灣面板制造商正在蠶食日韓的市場份額。從今年第一季度開始,臺灣液晶面板制造商的市場份額首次超過了日韓:市場份額方面,臺灣面板為52.2%,韓國面板為37.4%;在面板銷售額方面,臺灣廠商是57.8億美元,而韓國和日本廠商則分別為54.2億美元和12.9億美元;供貨數量方面,臺灣面板為2940萬片,韓國面板為2410萬片,日本面板則只有440萬片。無論是銷售量、市場份額還是銷售額,臺灣面板都超過了日韓品牌。臺灣液晶面板制造商不僅提供了價格較低的產品,而且加緊向終端品牌的滲透,繼中華映管控股廈華后,友達和奇美近日也相繼表示,將在大陸打造自己的液晶品牌。
LG飛利浦開發的100英寸的TFT液晶面板 |
對友達和奇美來說,恐怕野心不僅僅是要挑戰日韓面板的統治地位,而是要超過并且拉大與日韓面板生產商距離。業內人士也認為,在可預期的未來,中國臺灣將成為全球液晶面板市場的霸主。對日韓企業來說,還有的唯一可憑借的優勢就是他們都擁有自己的終端品牌,不管是三星、LG還是夏普、索尼都是如此。不過以現在的形勢看來,面板企業向下游滲透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臺灣企業遲早會進入終端市場,借助優勢的面板資源將品牌打入全球市場。此舉不僅可以及時獲得終端市場的反饋,從而調整上游的生產,同時還可以擴大對業內家電企業的輻射,以獲得更大的采購量,看來日韓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
面對現在這種不利的局面,要想獲得競爭優勢,日韓企業必須改變它們的方法,應重點放在企業創新、削減低利潤產品并轉型生產各種附加值高的產品和增值服務上,這點已經從日韓廠商將重點轉向40英寸以上大屏得到了印證。TE全球首席運營官認為,上游面板商進軍下游,將大大考驗廠家的資源整合能力,在液晶電視時代,轉型時期市場狀況瞬息萬變,供應鏈垂直整合能力和橫向聯合能力日益重要,與不同企業結盟或展開多層次合作,如進行聯合開發或制造等,不僅可大大降低成本,還可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